本书为一部侧重于知识产权保护边界划分的理论与实践兼顾的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个人专著。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但又承载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领域的使命,在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明确知识产权保护边界,以此确认个案中被控行为是否构成知识产权侵权。本书以知识产权保护原理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实践和问题,以及当前知识产权司法政策和司法保护特点,关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型知识产权问题,对知识产权保护理论、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司法政策、新技术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信技术作为优选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通信领域技术创新活跃,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而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直接影响着专利申请能否授权以及很终授权的专利质量。因此,李超主编的这本《通信领域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精心挑选了7个通信领域有代表性的案例,详细说明撰写的过程和细节,以供申请人和专利代理从业人员在日常撰写和代理实践中参考和学习。读者对象:专利申请人、专利代理人以及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
专利权边界的确定是世界上所有施行专利制度的法域所共同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是所有技术开发、技术交易、专利纠纷案件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专利权的边界--权利要求的文义解释与保护范围的政策调整》作者陈文煊从民法基础理论和政策方面进行论证,揭示了制度背后的价值、理念、原理和运行规律,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读者对象: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人员,尤其是专利领域的从业者,如专利代理人、申请人、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法官、审查员。
我国《专利法》制定与修订过程中,与生物技术专利,尤其是生物技术可专利性相关的规定主要参考了《欧洲专利公约》。近十几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后基因组计划推动了生物技术迅猛发展,新技术必然带来新问题。欧洲专利局对新问题提出的新见解对我国专利法制的完善有重要参考作用。
《正义之镜:法律危机的文学省思》研究了从古典时代直至当代的反映出西方法制进化历程的主要文学作品。其所引用的杰作包括《善好者》、《列那狐》、《安提戈涅》、《威尼斯商人》以及《审判》等等。西奥多·齐奥科斯基运用人类学关于法律进化的理论将这些作品置于其所处时代的法律语境之中,将法律的进化过程抽象为简约的理想类型,,梳理了法律与道德在数十个世纪当中的逐渐分离。从而以一种原创的视角将这些作品联系在一起并加以阐释,为法律与文学的研究贡献了一个新的维度。 不同于主流的“法律与文学”研究,《正义之镜》提出的是“文学与法律”的进路,强调的是历史语境而非理论命题,重视的是讨论“事”而不是“词”,突出文学而不是法律。《正义之镜:法律危机的文学省思》将法律史作为理解文学文本及其冲突的不可或缺的工
目前,对于企业软件相关发明的专利申请行为研究,特别是从专利法律以及专利管理事务角度研究,并上升到软件专利申请运用策略的层面予以探讨的专著,较为少见。 《中德企业软件专利申请行为实证研究》的出版,必将以其内容的时代意义及宝贵价值,进一步丰富计算机软件专利、实务及策略方面的研究文献。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立体、全面、周密的研究方法对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经第三次修改的《专利法》逐条解析、说明,提出了很多作者独到的见解。本书详尽介绍了《专利法》每一处修改的历史沿革,同时还列出了1984年、1992年、2000年、2008年《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四个文本的对照表。是学习、研究、运用中国专利法律制度的经典著作。 本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首批“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
本书作为面向申请人的指导性文件,内容包括PCT国际阶段、国家阶段的介绍,并有各受理局、检索单位、初审单位、各国国家阶段等相关信息的详细件。该指南从申请人的角度出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抽象的PCT法律规定,所付件内容翔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