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5卷)》分为“论文”、“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专题”和“资料”三部分。“论文”部分主要探讨了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内的重要法典,包括著作权法、特许出版权、版权法、商标法等;“资料”收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等。该书论文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分析入理,资料齐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通过对上部性理论文献的梳理以及对不同理论的比较研究,探寻了外部别于传统外部性理论的几个观点,以及探讨了上部性与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以及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作者为在*市场失灵理论框架下,四者之间存在划分界限,而在动态演变的相对市场失灵理论中,四者之间相互“催生”与演化,不存在可划分的界限,从而为“外部性并非无效率,即不是政府干预的充分条件”这一命题增加了新的注释,为修订政府规制政策的连界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作者正是以此研究为基础针对我国环境规划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提出了新的思路。
对于中国知识产权合理保护水平的评判一直存有 广泛争议。詹映编著的这本《中国知识产权合理保护 水平研究》尝试综合运用法学分析方法(包括比较研 究方法和文本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 ,分别从三个维度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作实证研 究:,对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包括知识产权法立法水平的国际比较和知识产权相 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情况;第二,对我国知识产权司 法保护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 水平的实际状况;第三,对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保护水 平和执法保护水平进行定量测度,进而运用计量经济 学方法,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的适度性进行分析。
本书重点在于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价值评估、风险防范,以及面临的担保歧视问题,对缓解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局面,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本书力图在知识产权质押的制度设计的创新模式上寻求突破,并在知识产权质押的法律风险防范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同时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法学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学科交叉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自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颁布至今,现代著作权制度在我国也有快一百年的历史了。在数以亿计的文化人和从事文化工作、参加文化活动的人群中,知道著作权法律并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创作权益的人,仍然不很多;知道著作权法律并自觉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人,为数也不很多;但奉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信条和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哲学的人却屡见不鲜。在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此种现象到了二十一世纪仍时有发生,除社会历史、经济利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外,全社会的著作权意识淡薄恐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列宁曾经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见《列宁选集》卷第24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同理,作为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著作权意识不可能在一个封建
《现代农业知识产权概论》对知识产权的一般概念和内涵等基础性知识以及涉农的知识产权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并结合案例加强了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方面的知识解读,突出了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的特色,具有鲜明的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现代农业知识产权概论》结合教学要求在每章后面提出了大量思考题和参考文献,在内容上力图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力求主题突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简明易懂,是一本适合大学生、研究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