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有限合伙已日渐成为诸多PE组织形态的重要选择,但是对于有限合伙制PE这一舶来品,当前理论界更多停留在探讨有限合伙作为PE组织形态的正当性及可行性上。然而,资本市场的有限合伙制PE风生水起,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把视角转向有限合伙制PE的商业模式的治理结构之中。而更为关键的则要从有限合伙制PE的两大主角即LP和GP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当前LP与GP之间的博弈,并明晰其是如何体现在有限合伙制PE治理,主要是治理结构、权利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责任机制及治理的制约等因素中。基于此,剖析有限合伙制PE治理存在之缺陷及其成因,进而提出完善有限合伙制PE治理之具体对策。
本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部分为企业国有资产法法律文本和有关立法背景资料,全面反映这部法律的立法过程;第二部分是导言和法律条文释义,对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立法原意和基本制度逐条作了详细解释和阐述;第三部分是有关案例分析,结合实践中发生的案件,对企业国有资产法的适用作出分析和评断;第四部分是企业国有资产法相关法律规定,包括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本书详尽介绍日本各地的区域经济、社会情况;投资日本相关的法律程序、签证、税收体系、劳动制度;日本的资本市场;中国企业日本上市的具体操作流程。 本书将有助于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更及时有效地抓住投资机遇,降低投资风险。
《公司的法务:风险预案30例》内容包括商号的选择、商标申请及商标权纠纷之防范、公司章程与《公司法》规定之协调、股东协议的签订与履行、生产经营场所的时空选定、公司登记影响现实和未来、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责任承担、独立董事的设置及其作用的发挥、公司分支机构的责任担当、法律顾问的正确定位……
股东是公司存在的基础,是公司的最主要利害关系人,保护股东权益是公司法的一项基本任务。股东诉讼作为公司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功能就是解决公司纠纷救济股东权利。然而,股东诉讼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由于股东诉讼发生于股东、董事、经理、公司等内部关系人之间,股东诉讼提起和运行的过程,也就是司法介入公司内部治理的过程,所以,作为一种国家司法权力参与其中的外部作用机制,它还具有保障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作、调节公司运行等其他方面的公司治理意义。甚至可以说,股东诉讼与司法介入公司治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股东诉讼突出的是其作为纠纷解决机制的一面,而司法介入公司治理强调的是作为一种外部力量的司法权力对促进公司内部治理改善的意义。目前,从纠纷解决机制层面研究股东诉讼的较多见,而从司法
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商品的烙印、充斥着商品经济影响的年代,民商法的普遍意义日益为平民百姓所感知。 然而,中国毕竟长期停滞在小农经济社会中,商品经济意识在中国老百姓和官员的头脑里才刚刚树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调整商品经济活动的法律的建立,主要还是向国外发达国家学来的。不少民众不知民法和商法为何物。官员们在上普法课时,还觉得“民法特别难懂”。工厂公司化时,不少人还只是把它当成换个牌子而已,真正的管理模式还是以人事关系为中心。 本课题准备紧抓住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国外民商法资料,进而反思我国相关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以求真解,要能够紧扣时代脉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考虑到国外的民商法理论和新概念对大家而言比较生疏,也考虑到此书有可能兼有其他的功
修改后的新《保险法》于2009年10月1日生效施行,截至2010年10月13日新法已经实施一年了。关于新法对中国保险市场和司法实践产生的影响,已成为我国法律界和保险实务界当前的热门话题。为此,我们于10月下旬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一次研讨会,就新法的实施效果和相关话题进行研讨。
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之一,在于股权的多元化和股东的分散化。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其财产与股东个人的财产相分离,公司的意思与个别股东的意思相分离。作为公司意思决定机关的股东大会,担当着公司意思的“器官”。但由于股权的多元化和股东的分散化,探讨如何通过股东大会决议形成公司意思决定,就成了一个公司理论、立法和实践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在中国证券市场经历10余年的风雨和磨难之中,也引发了大量这方面的思考①。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不容忽视的,就是我国公司立法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论是股东大会会议程序,还是股东大会决议 内容,都会影响股东大会决议的法律效力。公司法面对这些问题应作何反应,值得进行理论上深入的研究。 虽然20世纪以来,各国公司法都经历了削弱股东大会权限,强
自2005年中国新公司法颁布后,“公司诉讼”成为司法和法学上的时髦课题,有关公司诉讼的专著也随处可见,但从公司诉讼的公司法与程序法结合角度来探讨“公司诉讼”理念、法理、机制和体系的著作甚至是论文都凤毛麟角。因无法可依或者无价值观念可循,以致在现实司法裁判中法院和法官均对“公司诉讼”持消极的、谨慎的态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对该领域展开了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公司的诉讼行为进行类型化的归类、解析和阐释,对相关读者有效开展诉讼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公司利益相关者法律保护及实证分析》内容简介: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进入我国理论界后,许多学者依此开始反思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主张应当改变以股东以及股东受任者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的法定规则,应当创立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平等地进入治理机构的法律规则,革命性地颠覆传统公司治理模式,创立“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经过现实的考量,我们还是很谨慎地立足于股东利益化理论的基础上,希望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寻求保护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法律措施,努力实现利益的相对平衡。为此,本研究首先关注了各利益相关者需要保护的法理基础,其次努力发现现有法律框架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完善的立法对策建议,几乎不涉及公司治理机制的重构问题。
同样,考虑和认识到法律的晦涩性,如果采取传统的“讲法论道”的枯燥文字表达方式,对专业的法律人或许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企业家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就可能不是很好的方式。为此,作者在这套丛书的文字表达技巧上,改变了专业人士的“文风”,尽可能地做到文字浅显易懂,且又不失专业水准和深刻性,相信广大读者从轻松的行文中能够很快洞悟其中所阐述的深刻法律风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