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英勇奋斗,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梦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本书作者通过研究和发掘大量珍贵史料,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苦难与辉煌,再现了大国擘画蓝图、文韬武略、同心协力、共创建国大业的宏大历史场景。
本套书围绕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这一宏大历史主题,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选取200个重要事件和人物故事,编撰成书,分为四辑。全书既有宏大视野,又有微观描述,史实严谨、语言生动、图文并茂,用历史事实讲好每一个故事背后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
《铸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一书系统梳理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深刻揭示延安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先进性、人民性、时代性和斗争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一贯性,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深入研究总结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当代中国研究所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新时代的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外交为题,组织编写了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继《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出版以来的又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基本著作,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1949年—1978年的历史。这是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该书的编修,始终以历史决议为指导,以新时期党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关党的历史的论述为准绳,并在撰写中得到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若干 重要问题的表述均经中央批准,代表了目前对这29年历史研究的最高水准。该书规模宏阔、编纂工作历经十六年、十数次易稿,是党史界和党员干部群众瞩目的重 大工程。 该书的编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吸收和利用党史学界的新史料和新成果,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和难点、热点 问题作了科学表述。全书着重反映党在
本书分为“大会之前”“三大文件及其工作”“论述与回忆”“理论与评论”和“其他史料”“附录”六部分。在完整收集中共三大直接材料的基础上,本书还吸收中共三大历史专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增加与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直接相关的共产国际方面的资料;中共三大前后的有关政策和理论、各种回忆资料中有关中共三大的评述,以及与中共三大召开直接相关的周边史料;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馆藏档案等未刊史料;关于中共三大会址调查和考古勘查等专业报告等。本书全面收集了中共三大相关历史资料,是史学工作者开展中共三大及大革命史研究的基础性资料书籍。
2021年,本书被确定为“回望”国家出版基金专项资助项目,并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正确党史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用编年的方式,以时间为顺序,以党领导妇女运动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全面、系统、准确记载和总结党领导妇女运动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推动我国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它是一部广大读者了解党领导妇女运动历史的生动教材。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必须继续坚持党管农村工作,重视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农村要发展,优秀的党组织书记必不可少。 为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的理论水平、拓宽村党组织书记的实践思路,本书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责任务、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建工作质量、抓党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建设行动、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以及优秀村支书的自身能力建设,遵循学习规律,先引入理论,后阐述实践,在案例基础上抽象出基层村党组织书记工作共同特点和方法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以期引导村党组织书记思考干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底层逻辑,切实提升政治能力水平
根据前两集的体例,《末编》仍分为两辑:“党史札记”和“往事琐忆及其他”。《回顾:五年和八十年》是对九十年代后期并上溯到五四以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历史的回顾,《一个希望》提出了近现代史料整理编辑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故归人“党史札记”一辑。“往事琐忆及其他”一辑,收入了五篇文章。前三篇是他对自己经历的回忆,其中《我在清华的三年》是他很花了些功夫写的。《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是他八十年代写的一篇书稿提纲,提纲设计的框架相当完整。据孙小礼教授说,龚育之同志当时准备研究这个问题,因另有工作而搁置。提纲有些内容也关涉党史,但限于主题和体裁,不便归入“党史札记”。《物理,永恒的辉煌》是他在“物理与人类未来”研讨会上的发言,谈到了自然科学家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责任问题。文章的编排
根据前两集的体例,《末编》仍分为两辑:“党史札记”和“往事琐忆及其他”。《回顾:五年和八十年》是对九十年代后期并上溯到五四以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历史的回顾,《一个希望》提出了近现代史料整理编辑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故归人“党史札记”一辑。“往事琐忆及其他”一辑,收入了五篇文章。前三篇是他对自己经历的回忆,其中《我在清华的三年》是他很花了些功夫写的。《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是他八十年代写的一篇书稿提纲,提纲设计的框架相当完整。据孙小礼教授说,龚育之同志当时准备系统研究这个问题,因另有工作而搁置。提纲有些内容也关涉党史,但限于主题和体裁,不便归入“党史札记”。《物理,永恒的辉煌》是他在“物理与人类未来”研讨会上的发言,谈到了自然科学家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责任问题。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