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年10月,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分别强调,要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此时“
“模拟联合国”与联合国诞生于同一时代,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青少年教育形式之一,成为国际青少年交流的重要平台。 “模拟联合国”活动由参与者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按照联合国会议的规则流程讨论国际热点问题。青少年学生通过对世界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辩论及商讨解决方案,能够增进研究能力,开拓学习潜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为成长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系统介绍了“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基本知识与训练策略,包括”模拟联合国”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参与活动需要进行的学术准备, ”模拟联合国”会议中的具体程序、规则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对会议准备、会场发挥等环节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本书同时介绍了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的知识,如联合国宪章及主要决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社会里,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非常活跃、积极,它以富有特色的外交战略及外交实践,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小国外交类型,成为小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超常影响力的典范之一。 本书在辨析新加坡外交背景的基础上,点面结合,以新加坡的两个外交重要领域——安全和经济为点,以地区和全球这两个外交辐射范围为面,通过对新加坡在安全、经济、地区和全球政治等不同层面实施的外交策略、外交政策及外交实践的研究,提示其积极的实用主义外交特点,并总结其成败得失,探讨全球化历程中小国外交的特殊性。从而以一个新的视角揭示新加坡成功之路,探究新加坡如何应对冷战及全球化等各种变幻的国际事务,通过积极的外交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增长,从中寻找后发国家实现内政外交互动的启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社会里,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非常活跃、积极,它以富有特色的外交战略及外交实践,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小国外交类型,成为小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超常影响力的典范之一。 本书在辨析新加坡外交背景的基础上,点面结合,以新加坡的两个外交重要领域——安全和经济为点,以地区和全球这两个外交辐射范围为面,通过对新加坡在安全、经济、地区和全球政治等不同层面实施的外交策略、外交政策及外交实践的研究,提示其积极的实用主义外交特点,并总结其成败得失,探讨全球化历程中小国外交的特殊性。从而以一个新的视角揭示新加坡成功之路,探究新加坡如何应对冷战及全球化等各种变幻的国际事务,通过积极的外交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增长,从中寻找后发国家实现内政外交互动的启示。
东亚在全球化、区域主义和国家制衡力量的重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东亚安全研究已成为中国的一门显学。本书集朱锋教授十年东亚安全研究之结晶,汇集了作者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理论和东亚安全教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基于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对外学术动态的及时掌握,作者对涉及东亚安全的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策动向,见解独到,论证深刻。在纷繁复杂的东亚安全局势中,作者审时度势,通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和多元的分析视角,为读者了解东亚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局势,了解中国与有关东亚国家的关系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最近的朝鲜核试验等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精辟而独到的专家意见。对于国际关系研究的专业人员,对于关心东亚和国际时事问题的读者,本书都是难得一见的参考读物。关于作者
《牛津通识读本:全球化面面观》内容简介:作为当今世界使用频率的字眼之一,“全球化”描述的是变化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环境方面的发展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进程在不断加速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全球化的多个方面,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全球化”被赋予的新的含义。他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全球化是从现代才开始的吗?全球化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
大道不孤: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
作者郭关玉博士提出关于成功推动国际合作通常须有动因和六项条件的理论假设,通过对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合作历史的回顾和对中国与欧盟合作现状的透视,从经济、政治、安全和观念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冷战后中国与欧盟合作的动因,以及双方合作比较顺利的六项条件:(1)中国与欧盟之间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2)中国与欧盟都认识到了双方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和互补利益;(3)中国与欧盟双方在合作中做到了互利互惠;(4)欧盟的独立自主性在冷战后大大增强;(5)中欧之间政策协调过程比较畅通,双方合作机制逐渐完善;(6)中国与欧盟都能对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争端采取比较理性的处理态度和方法。另一方面,作者也就目前干扰中、欧合作的若干因素和如何排除干扰、深化合作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又一篇博士论文改编而来。全书共分五章,内容涉及双层博弈模式:解释国际谈判与政治;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机制;限制与扩大:对美国与《京都议定书》的双层博弈分析;退出与生效:对美国与《京都议定书》的进一步分析;双层博弈模式:验证与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