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发行知识词典》收录出版物发行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出版、印刷等方面的名词术语及相关公式共计1600余条。所收词目参照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定名,以清晰、精炼的语言,归纳和记载在出版业所遇到的各个项目的含义,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与出版物发行有关的公式也一一列举,方便检索。附录收录与出版、发行相关的法律、条例、规定等10条,是正文内容的重要补充,为发行工作者检索、使用提供便利。
认真研究新中国40多年来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规律,这是加快出版改革、发展出版事业的重要条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先后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有着丰富的工作实践,他们的讲话、报告和文章,曾经具体地影响和指导了一个时期的出版工作。虽然其中某些内容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总体上,不失为一笔反映我国出版历史进程的宝贵财富和研究当代出版事业的可贵资料。有计划地、系统地加以整理出版,对推进出版科研工作、从理论上总结出版实践经验,对加快出版改革开放、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都是有意义的。基于以上认识,经袁亮同志建议,新闻出版署同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决定联合编辑出版《中国出版论丛》。
作为普罗维登斯市(Providence,R.I.)的一个年轻记者,我过去常常顺路到玛丽(Mary)和道格拉斯·达纳(DouglasDana)开的那家二手书店的里屋喝茶。道格拉斯是个面色红润的苏格兰人,每次看到我,他都会取出他新发现的初版书给我看,同时玛丽则会预言道格拉斯将会保留这些书,永远不卖。一个礼拜六的下午,道格拉斯像往常一样给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给我后来的报道生涯带来了重大影响。那是马里恩·登曼·法兰克福(MarionDenmanFrankfurter)和加德纳·杰克逊(GardnerJackson)编著的《萨科和万泽蒂的信》(TheLettersofSaccoandVanzetti)。我以前是听说过“萨科—万泽蒂事件”的。我7岁那年,萨科和万泽蒂2人在波士顿的查尔斯监狱被以电刑处死。我当时除了知道这两名意大利人是谋杀犯,以及监狱电椅接通电源时会出现一股强烈的电流——此时远在15英里外的我的家乡斯通哈姆
现代出版是中国社会完成现代化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新文学出版对现代国民性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北新书局在为新文学提供畅通的传播渠道之外,还以“把关人”的身份引导、规约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且为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现代知识分子搭建了重要的言论空间与公共平台,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北新书局的创立源于新潮社的出版实践。由五四知识分子组织成立的新潮社以五四的文化理想从事现代编辑出版,北新书局则以专业出版机构的身份继承了新潮社的出版理想,专心于新文化(尤其是新文学)书籍的出版,为其他新书店提供了借鉴。
本书是对晚清“卫生”书籍的一个初步梳理,源自作者的博士论文;以当前流行的文化史研究方法,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角度切入,研究晚清生理卫生特别是生殖医学书籍的出版与传播,进而探讨人们生理卫生观念、生殖观念乃至性观念的变化,在新型消费文化、阅读文化的背景中,人们的集体心态如何被打造,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情况。书中挖掘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卫生”书籍的广告资料,对以前研究中关注不够的晚清“卫生”书籍进行钩沉索引,将实证研究与理论表述较好地结合起来,如结尾一章对消费文化与近代中国泛政治化现象的分析等。同时,作者还发现和使用了大量以前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资料,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不少线索。
《百年书业》业不是象牙之塔,也不是马路上吆喝的小商贩。书业的历史,关联着各时代的文艺思潮,社会风尚,以至政治上风起云涌的斗争。书中一篇篇浓缩了的回忆、简史,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街上一幕幕新与旧的交织,进步与落后的较量,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可供说道的题材与历史的经验。
美国图书出版业自1639年本书在马萨诸塞州出版和印刷以来,始终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纷争不断,那就是:出版是文化行为还是商业行为?本书作者带着这个问题,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拜访了数百名出版人士,参观了数百家书店,并与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对美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做出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图书出版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旧是文化行为与商业行为的结合。
本书将中国近代出版史划分为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清末、北洋时期、国民政府初期、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等七个历史阶段,对各历史阶段出版活动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出版机构的创办与发展,出版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及运营方式与活动,出版新技术的引进与运用,重要的编译活动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一路一带”的重大战略决策,铁路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对新形势下铁路建设管理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卢春房认真梳理了近十年来撰写的文章和在多种场合作过的讲话、讲座、研究报告,从中筛选出40余篇汇集成《铁路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并依据文稿内容,分为“建设发展篇”、“管理创新篇”、“技术进步篇”、“重点工程篇”和“录”五个部分。《铁路建设管理创新与实践》所选文稿按发表时间排序,基本保持原貌,部分文稿在选录时做了适当删节和修订,能够较全面体现这些年来我对铁路建设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的探索实践,较系统反映建设管理和技术创新理念的形成脉络。
本书以文化故事的形式,以较为详细的资料,具体地介绍了上海这个中国文化和出版的重镇从1843年开埠以来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之间的重要出版历史掌故,集中了几乎所有近代中国出版业的人物和重要故事。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开明书店……张元济、王云五、邵洵美、鲁迅……红色出版、台湾书业、福州路文化街、书业规则……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是一部形象的近现代出版史。
《孤岛文学期刊研究》史料丰富,叙述平和,从文学期刊研究方面丰富着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细致的考察,描绘出现代出版史上一个特殊区域的幽深图景。以原始资料之上的孤岛文学期刊考辨为基础,以文学期刊内容的文学史意义阐释为依归,同时融合出版学研究方法的写作思路。逻辑上则按从宏观逐步移向微观的顺序,围绕着文学期刊的生产和其上的“文学”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