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垂直领域的应用》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研究课题项目之一,全书一共分为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概述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现状分析 数字版权保护应用系统 数字版权保护应用案例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等五部分,对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新闻出版行业垂直领域的应用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
1937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境内建立了晋察冀、晋绥、太行、太岳四大革命根据地。在四大革命根据地内,出版活动相当活跃,书、报、刊的出版印刷种类数量庞大,不仅出版了《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小二黑结婚》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书籍,同时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印刷、发行体系。根据地的出版史是中国近当代出版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山西四大革命根据地的出版脉络,包括编、印、发等各个环节,介绍了如邓拓等一大批出版人物,加配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照,为研究根据地出版史提供了资料。
本书是一门对图书自身进行研究的科学。它不是图书史,也与其他角度研究图书的学科有别,更不应是所有有关图书研究的大杂烩。与书有关的学科太多了,不同种类图书的划分有分类学;书的制作有出版编辑学;书的流通有发行学;书的收藏有图书馆学;还有读者学、工具书使用法、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等。图书学的定位到底在哪里?至今,图书学体系虽然尚不十分成熟,但自认为已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即应是图书自身,它可以围绕着书的里里外外构造来论述。 全书的理论部分是总纲,其后的分论是先内容后形式。研究图书内容很容易走入分类学,直到触摸到图书内容的形成方式这点。因为只有就这一点展开,才可能概括成千上万本图书内容的共同点。随后的形式部分也是从图书的各个“零件”入手的。当研究到构成书的材料时,古今材料的异同点
本书是社管项目。在成功举办“第三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武汉大学、美国佩斯大学、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继续合作、共同在武汉大学举办了“第四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外出版产业界和出版教育界搭建一个广泛而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平台。会议以特邀作者撰文和公开征文的方式征集会议论文,并从大量来稿中选取了97篇编成本论文集,对进一步加快传统出版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数字出版产业链健康成长,实施出版高等教育改革,培养现代出版业急需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被誉为中国版的《这书要卖100万》。李鲆以专业的素质、传播的角度切入出版,对书运作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厘清了关于书的种种错误观点,总结了书运作的普遍规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对出版从业者和写作者都有借鉴价值。作者是作家、媒体人、出版人,曾从事过出版策划、图书营销、杂志编辑、数字出版、媒体公关等多种职业,因此得以从多个视角观察书业,发现被许多出版从业人忽视的细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书的“3214”法则,可以帮出版人判断一本书的潜质。作者认为,图书营销应该从图书策划开始,贯穿出版的始终,出版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营销。对于如何制作书名、如何制作封面、腰封,乃至如何撰写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等,他都给出了具体而微的方法。作者自称是一个有总结癖的人。他认为,一切艺术都可以细细拆分为技
该书共分为6辑,分别是:出版的责任与价值、出版产业建设与思考、出版企业的文化管理、出版实务与案例、出版人的阅读情怀、出版人的文化主张。这些角度虽然不像一部纯理论著作一样具有内在的紧密逻辑关联和行文呼应,但却能完整地体现出作者对于出版的文化责任及从出版实践角度所做的系列思考。这些思考所贯穿的主线主要围绕着出版人的文化涵养与文化使命、出版界的文化趣味与文化品位、出版物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创新、出版业的文化责任与文化管理等角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