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图书出版业的一部力作,反映了当时美国大众的文化品位。其中不仅涉及克诺夫、兰登书屋、西蒙-舒斯特、哈珀、双日、利特尔-布朗、法尔-斯特劳斯-吉鲁、格罗夫等出版社,还有新美国文库出版社、巴兰坦这样的平装书出版社。书中对那时出版人、天才编辑的出版逸事以及他们对美国文学事业的贡献都有很多精彩的描述。
“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开展至今己三年有余,从2003年最初的16种获奖图书,到2005年总共的60种获奖图书,见证了近年来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成就和前进步伐。本书所陈列的60种“中国最美的书”,既有民族风格浓郁的线装书、册页书,又有融合世界设计潮流的简约、流畅、轻盈等风格的平装书,还有将这两种元素融为一体而自成一格的精装书和礼品书,不仅在于展示近年来中国书籍设计的成果,更在于传达信息、拓宽视野、更新理念。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政论本位而为新 闻本位,由津贴本位而为营业本位”的“营业化转型 ”作为平、津报界实现“报格”独立和言论自由的一 种途径,成为中国报业改革思潮的主流,小型报作为 一种新的大众化报纸的形态,在此风潮中应运而生。 李杰琼编著的《半殖民主义语境中的断裂报格(北方 小型报先驱实报与报人管翼贤)/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 会学术文库》通过对《实报》及其创办者管翼贤的研 究,对小型报在中国华北地区诞生的原因、条件、特 征与局限进行了考察。 作者以《实报》现存1928年至1944年的报纸原件 和《实报半月刊》现存1935年至1937年的杂志原件为 主要研究材料,参考大量中、日文档案文献及中外研 究成果,对《实报》及其创办人管翼贤在不同历史发 展阶段(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的新闻实践和经营实
《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嬗变(1978—2008)》采取整合性研究思路,将新闻 文体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历时地考察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报纸 新闻文体的实存状态和发展脉络,从中探寻新闻文体与社会生态环境、媒体竞争格局、 媒介技术、新闻评奖制度、读者的接受心理以及新闻从业者自身独立的文体意识(包 括对西方新闻文体观念与技巧的引进与借鉴)、学术界的对应性研究等诸多因素间的 关联,借此寻求新闻文体嬗变背后的普适性规律,最终从“实然”中探索“应然”。
19世纪以来,中国遭遇从来没有过的大变局,给中国社会以从来没有过的大影响,近代出版业也经历了从来没有过的大发展……在这样一个转变的历程中。近代出版的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各个层面如社会参与、价值表达、思想传播、知识扩散、文化阐发等诸多发面,都成为近代文明的主要载体……我赞成这样的结论:“如果当时没有开明、北新、良友、文化生活、海燕这样一批体现知识分子人格的出版社,那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将会改写。如果没有商务、中华、亚东这样一批出版社。那么,中国现代文化史也将会改写。”我想进一步指出,新闻出版人是人类文明事业的基础,近代出版是出版界知识人的理想事业和抱负。出版已经并且还将与历史一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