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出版业大事记等五大部分组成。总报告以 融合创新,协调发展 为主题,全面梳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对图书、期刊、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专题报告通过出对版业典型事例和发展新动向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本书还梳理了港澳台的出版业发展情况,并整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大事记,全面回顾和梳理了2023年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出版业发展全貌。
2023 202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国数字蓝皮书 2023-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附录等四大部分组成。本报告采用数据实证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产业组织经济理论着力从产业主体、产业行为、产业绩效等方面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环境加以阐析,以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脉动进行准确把握,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依据。
“小人书”,学名连环画,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在其最为鼎盛的年代,一年最高发行总量超过八亿册,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小人书”曾有的风光,它以特有的方式在几代青年人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小人书”的发展历程正好见证了中国历史动荡变革、翻天覆地的一百年。它从侧面映照出这百年里中国社会变迁中耐人寻味的点点滴滴,从而成为中国出版史上一枝分外艳丽的奇葩。
《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23版)》为国际出版蓝皮书系列第16版。本书由主报告和国别报告组成。其中,主报告将2022年主要研究对象国的出版业发展情况进行同维度比较,提炼共性、分析个性,呈现出国际出版业整体情况。国别报告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韩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10个国家出版业的有关内容。上述国别报告着重梳理了2022年各国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图书出版、图书销售、图书销售渠道、国民阅读、出版企业和期刊业的基本状况。
期刊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技术和文字交流符号完善到一定程度后,适应人们表达精神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期刊早产生于17世纪的西欧,它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本书是出版家赵家璧先生“编辑忆旧”系列的第三种,收录作者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所撰文字四十余篇。附录《赵家璧主持编辑出版的图书目录》、《赵家璧著译年表》,可供研究者与新文学版本爱好者参考。 “书比人长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费正清给作者回信中的一句话。作者非常喜爱这句话,引为至言,这正是因为他编了许多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长寿”之书——这是作者晚年最感宽慰的事情。
《经典新闻学译丛:在华报刊》分为在华报刊;满洲报刊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在华报刊的开端;1917年在华报刊;1935年在华报刊等。
20世纪三十年代,在民族救亡图存、国家生死攸关之时,山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重要的根据地,也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出版重镇。十余年间,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及大,在出版规模、出版种类、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史》(作者齐峰、李雪枫)即从图书、报刊、印刷、发行各个方面,以根据地为地域划分,完整呈现那十余年出版事业的发展情况。全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是那一个阶段不可多得的行业断代史。
每部分分别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标准编号由小到大顺序编排。 本书收集的标准的属性(推荐或强制)已在本目录上标明,标准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是在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其属性以本目录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的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由于所收录标准的发布年代不尽相同,我们对标准中所涉及到的有关量和单位的表示方法未做统一改动。
本书以最初形态“文化中间人”——英国出版商的产生过程为微观考察对象,探究文化的不确定性在文化生产的结构塑造和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而丰富对文化生产的本质、特殊性与演进规律的认识。具体而言,社会结构与交往方式增大了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不确定性,使现代文化大生产具有特殊的高风险。应对风险的过程催生了专门化的文化中间商及文化产业独特的利润机制。在对该过程的细致描述中,文化产业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得以揭示。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明代商业出版研究》借鉴“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以传统的历史学的方法为基础,综合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尽可能客观地展现明代商业出版面貌的同时,借鉴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讨商业出版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作用。详细阐述并分析了明代商业出版兴盛及其背景和原因、明代商业出版中心、明代商业出版的主要品种、明代商业出版的经营状况、明代商业出版与社会和思想文化变迁等。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独特。从历史看,可以上溯到秦汉执教,至少已有两千余年;就形式而言,人员往来受大海阻碍,书籍成为接受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年,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提出“书籍之路”概念,意欲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构建东亚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这一学术创意,受到外舆论与学界的关注,本书就是迄今为止上述研究的一个总结,意在阐明中日“书籍之路”的文明含义: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关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时空惠及后代。
本书是我国部系统探讨近现代中国古旧书业发展历史和经营业态的原创型学术专著。雕版印刷技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的一项无与伦比的贡献。由雕版技术印装而成的木版书,具有知识可读性、艺术鉴赏性和文物收藏性俱佳的工艺特点,历来是我国古旧书业的宝贵经营资源,其中的珍善之本至今仍然是海内外拍卖场上的热门拍品。 全书分为九个单元。著作者以中国古旧书业史为背景,依次叙述了百余年来燕京旧书业和江南旧书业的风貌,掠影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上海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旧书业风情和旧书市场,披露了近现代以来因内忧外患所造成的七大“书厄”。回顾了叶景葵、郑振铎、阿英等有识之士在社会动荡岁月,保护和抢救中华典籍文献的义事壮举,反思了"公私合营"对我国古旧书业经营传统的影响,最后冷静剖析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