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 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书里的所罗门 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 门罗、谢默斯 希尼、黄永 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 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渡”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这些文学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渡”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
自1981年步入书业,作者从营业员起步,到身为一家书域的负责人,至今已20来年。作者参与筹建并主持的浙江图书大厦为同业翘楚,本书整理了大厦从筹建到目前运作期间作者的主要文字,凝聚了他对图书卖场的设计与管理、书店员工队伍建设、书店连锁经营等问题的心得体会。同时站在零售书店的角度上,作者对书业各方面各环节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时出惊人之语,如认为应由市场淘汰部分出版社,主张提高书价等。作者在业内以敢言著称,整理出这份做书店的记录,一方面是对转型期零售书业的个案回顾,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对同样在做书店的朋友有所帮助。
本书理论要求观点鲜明且相对稳定、周到,思维则可以是动态的,是进行时态的,是环境的产物,是实践的启示,是一事之旨趣、一时之精神。坦言为“我的”思维,是想说明,其中有许多是一己之念、一孔之见、一时之胜绩或憾事,谈不上一家之言,也不具有普适性、规律性和不可证伪性。出版界高人如云,前可见师长,后又见新秀,我的这些文既经不起那些成体系的理论来杆格,也经不得别处事实的验证。我只是想表示,我的所思所想是真诚的。观点是真诚认识到的,事例是事实发生过的,业绩和憾事是真确存在着的,感想发自内心,思维来自现实。
本书作者继《美国出版社的组织和营销》(2000年版)一书之后,又一部关于美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现状的力作。书中对近十年来美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版社的组织和管理、编辑部门的工作、市场与营销、图书销售渠道等环节,均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前作相比,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为全面,描述更具针对性,数据更为翔实。 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了解、研究和借鉴美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的成功经验,避免其不足,对于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出版产业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书可供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图书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者、研究美国图书出版的专家、学者及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参考。
乔迪·布兰科是资深图书宣传专家,她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走过宣传的整个过程,展示了她将图书送上书排行榜的内在魅力。她就下述操作提出了专家建议: ·如何撰写令人难忘有效的宣传材料。 ·如何获取的广播、电视以及印刷媒体采访。 ·如何从多个角度对图书进行定位以化报道范围。 ·如何组织一个吸引媒体重点报道的作者巡回。 ·如何在公共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化险为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