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的发展趋势巧妙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没有人会忽视舆论的力量,然而舆论是什么?如何产生?有规律可言吗?可以被预测甚至左右吗? 长期以来,舆论学研究曾经是哲学家对话的天空,现在却沦落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边角料。而大众对舆论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公共事件、明星热点等范畴。《弱传播》打破了这种局限,把研究视域扩大到了与现实世界共存的舆论世界。 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弱传播》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
什么样的东西才会流行?时代潮流的本质是什么?不论在潮流内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哪些东西是始终应该放在首位的?对于这些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流行事物,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是积极拥抱,还是提高警惕? 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才是平衡之道。 胡泳在本书中聚焦潮流和热点问题,但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论是对 顺流 的思考,还是对 逆流 的反思,都透过他的专业视角,为所有或主动或被动地置身潮流之中的我们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思想支点。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 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本书是一部人文历史视角下的数码媒介研究专著,同时也是一部信息与算法的文化史作品。作者聚焦“计算”与“不可计算”这一主题,从广泛意义上的计算与数码媒介历史档案中撷取一系列历史事件,诸如手工织布机上编织的复杂代数图案、摄影技术、人工生命模拟、游戏代码、黑箱等,旨在展现计算兴起于世界的成与败,数码如何既繁兴同时却又萎缩,网络如何既相互联结却又同时相互龃龉、分崩离析,而这一切又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与交流、工作与生活。通过对艺术、人文和科学领域中与“数字计算”相关的案例研究,作者探索了可计算与不可计算之间不断变化的界限,提出“计算媒介”始于十九世纪乃至更早,延续至今并汲取着媒介、文化、技术与哲学的历史源泉。本书为数字时代和计算媒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力图探讨“不可计算”在当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系列教材》~3章将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基本原则做以铺垫性的介绍,这部分以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为序;后面部分(第4~7章)则以研究实践的操作步骤作为章节结构,按照定性研究的时空顺序来介绍方法的规则与步骤。在篇章结构布局中,插入对各种问题(理论问题、概念厘清、方法原则等等)的辨析和阐释,希望读者能够在《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系列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减少伴生的疑虑,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多源不确定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评估》章综述了各种动态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第2章介绍了随机集理论的基本概念、准则和基本原理。第3章介绍了在随机集理论框架下几类常见不确定性信息统一表示与建模方法。第4~14章主要介绍了基于各种不确定性信息或证据融合的故障诊断新方法。5章介绍了随机集理论在电路性能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6~18章以边坡为背景,主要介绍了基于证据理论可传递信度模型、基于多源不确定性信息随机集统一表示、基于模糊随机变量模型等内容的边坡稳定性评估方法。 《多源不确定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评估》可作为自动控制或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对从事自动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北京大学大数据与新媒体课程所用的教材,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探讨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讲述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分析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方大曾,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天才摄影家,在创作*活跃的两三年里留下了大量在摄影技艺上可与其同时代的摄影大师布列松、何奈 布里、尤兰史 密斯齐相媲美的作品。他是首位到达卢沟桥事变现场的摄影记者,他拍摄的大量具有玛格南图片社风格的影像是当时国内主流媒体,乃至西方媒体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手信息。1937年9月,时年25岁的方大曾赴当时战事*紧的保定采访后失去音讯,并从此被湮没,不为人所知。尽管他留下的抗战影像时常被使用,但罕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中国摄影史》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 本书作者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冯雪松,通过对方大曾生命历程,特别是作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生涯的寻找与发现,将他推向公众,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不为暴力、权力、金钱驱使的,用生活做背景,用生命做胶片的摄影家的人生故事。
我们正在成为政治上发生的哥白尼式转折的证人政党民主为媒体民主所取代。谁掌握了媒体,谁就掌握了政治。本书提出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长远来看,媒体民主是否会沦为事件管理和表现效果之表层逻辑的独裁者?或者,是否有可能发展出对于政治交流的更可靠的认识?
本书介绍了网络的特点,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方法、应对误区,以及策略和建议等。书后附有20个相关法律法规,对从事网络舆情工作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大方便,非常实用。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世之作;脍炙人口的“5W”传播模式:谁(who)、对谁(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说什么(what)、取得了什么效果(whateffect);社会传播的三项功能:(1)守望环境;(2)协调社会各部以回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本书聚焦中国,尤其是北京地区的细金工艺,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参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方式及背后的动因,分析新中国成立后40年间其与国家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建设之间的深刻互动,思考从国家视角出发,将工艺美术千百年来积淀的文脉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机制;并通过对细金工艺中视觉化的 民族样式 的探讨,思考在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叙述中国、呈现中国、表征中国,乃至 设计 中国的策略与途径。
《自信·和谐·共建: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第四届(2017)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的93篇论文,内容涵盖了当今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热门话题,反映了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馆员对于图书馆工作的热爱以及致力于图书馆事业的自觉。而论文作者大多是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一线工作者,他们以工作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思索,其中不乏独到见解,既涉及当前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急需解决的问题,也代表了当前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整体水平,这对干促进今后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工作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政府传播活动是在政府(主体)、公众(客体)、公众回应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例如协调、对抗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生变化?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是一种什么样的资源?政府传播如何借助这一资源?政府(对外)传播、政府形象传播、政府话语权力构建之路径、策略有什么样的创新?这都是书稿主要探讨与回答的问题。政治传播作为一种政治活动在西方竞选制国家获得了充分的关注与研究,而在中国,符合本国特色的政治传播研究仍处于摸索和自觉阶段。作者在书中主要探讨政府传播、政府对外传播、政府形象传播活动中政府与公众之关系,并构建了不同维度的关系模型。
顾执中(1898-1995),1919年中学毕业,后在东吴大学肄业。中国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 顾执中从事新闻教育工作近60年,历任上海、重庆、香港、北京等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长、名誉校长,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是有影响的新闻教育家。
CNN、BBC、MTV、《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国家地理》、《经济学人》、《花花公子》、路透社、彭博公司…… 它们是享誉全球的传媒巨擘,它们是基业长青的品牌典范。它们风格各异,却同样成功。 传煤巨擘是如何炼成的? 在残酷的注意力经济时代,是怎样的营销策略让它们木秀于林? 如履薄冰的媒体管理者们如何在“一步错走,满盘皆输”的局面下谋求发展与创新? 媒体记者马克?唐盖特,实地走访了的20家传媒机构,基于丰富的内部资料和对其高层管理人员的专访,系统梳理了传媒巨擘们的成长历程、发展现状、经营策略,你走进媒体王国的精彩世界,分享传媒巨子的营销智慧,探析国际品牌的成功法则。 本书不但可作为传媒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是新闻从业者汲取灵感的源泉。入木三分的观察,熟练的写作技
《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共十五章,论述瞿氏铁琴铜剑楼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地位、铁琴铜剑搂藏书形成的背景,瞿氏五代楼主藏书事迹与读书成果,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藏书精品、文物收藏、交往人物,琴铜剑楼建筑与现状,铁琴铜剑楼研究与大事纪要。《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为国内本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专著和志书。中国清代后期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是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传统的集大成者,又是楼与书保存至新中国成立后的藏书楼。翟氏藏书经瞿绍基,瞿镛,瞿秉渊、瞿秉清,瞿启甲,瞿济苍、瞿旭初、瞿凤起等五代递藏,新中国成立后翟氏献书归公,事迹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