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尔特 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一部经典著作,探讨了舆论如何形成以及它对现代社会民主和公共决策的影响。李普曼在书中指出,人类认知外部世界时不可避免会依赖 拟态环境 一种由个人经验、刻板印象和媒体信息共同构建的心理图景,而这种图景未必与客观现实相符。通过探讨 拟态环境 与真实环境之间的矛盾,《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传递和公共决策的根本性冲突。 全书分为多个部分,涵盖了从人类认知局限的原因到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公共舆论和政治行为。李普曼的观点不仅在当时为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反思框架,也为当代信息社会中媒体和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 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如何假装读过一百本名著:伪文青实用指南》是一本简介实用的图文书。本书每一到两页戏说一本世界名著,共涉及一百本名著,语言十分幽默简练,配以同样简洁的插图,令读过该名著的人会心一笑,没读过的人产生相当大的阅读兴趣。适用于文青社交场合,也可当做方便随身携带的漫画文学备忘录。
本书旨在从传播内容特征、内容产生的原因以及内容的结果和影响等三大方面,归纳综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具体实例,以此来说明内容分析在传播学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并展示其运用的路径。 通过对内容分析方法的寻根溯源,全面研究内容分析的起源、发展现状与趋向,厘清各个研究阶段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流程,结合新闻传播学领域国际研究实例,系统介绍内容分析的研究设计思路和具体方法,并在介绍国际*内容分析研究动态的同时,详细讲解研究方法和国际先进内容分析软件使用,为新闻传播内容分析法的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学习路径。 书中借以说明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实例均来自国际权威期刊论文,涵盖新闻传播学各个分支领域以及社会科学研究其他相关领域,无论是案例的解释性还是代表性都能使读者豁然开朗,同时也给读者提供
本书为学术专著。 身体作为一个经典且从未缺席的在场,在哲学、社会学中关于其的论争从未停息。本书着眼于研究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研究,对身体的观念史进行梳理,关注后身体景观的产生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联以及后身体哲学引导下的技术与媒介作用下的身体/媒介边界的消失。 本书从传播学的角度,立足于新媒介批评,厘清新媒介(媒介化)与新媒体艺术(视觉文化)中间的关系,分析探讨新媒体艺术中身体呈现的两大特征,即交互性与叙事性,揭示新媒体艺术从呈现到建构的范式转移的必然,以及身体的交互性和叙事性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艺术实践,从而证明将身体作为超文本利于理解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的媒介性。
叶鹏编著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 --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视角》是作者在武汉大学攻读 博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的总结、凝练和升华。全书从 文化与科技融合角度,分别从理论阐释、机制建构和 平台设计三个方面,提出构建以政府**、融合创新 、需求导向和社会保护为内容的机制体系及其实现路 径。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系统研究 ,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举措建议,为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较为可行的实施建议。
元宇宙有其独特的认知逻辑和现实基础。元宇宙是新的媒介域和传播场,是人的延伸,也是对人的回归,本质上是精神世界的宇宙。本书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讲述了元宇宙的传播结构、传播模式、传播原则,梳理了元宇宙信息传播、教育、游戏和监督社会的功能,并从全新的角度 元宇宙传播经济学解读经济政治维度的元宇宙意义。作者的哲学、传播学和政治学专业背景,使得本书能从哲学、传播、媒介技术和政治经齐学等方面对元宇宙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后,本书对元宇宙的技术风险和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本书主要研究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理论机理、发展状况、面临障碍及突破路径。首先,研究了数实融合的理论基础,从创新逻辑、发展逻辑和应用逻辑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实融合的逻辑机制,揭示其内在演化特征和规律。其次,研究了数实融合的现状,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深入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并对中国数实融合的水平进行了测度,探讨了数实融合的特征和影响效应。最后,分析了数实深度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从制度层面、应用层面和技术层面研究了数实融合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促进数实深度融合的推进路径和创新模式,以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在数字经济时代,本书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数实融合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为数实融合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书摘编了作者撰写的部分文章,分为 育英观语 上游之志 谈政时言 世俗见论 杂说相音 等五个篇章。书中既有引导向上、启发感悟、催人奋进的言论,也有观察社会时事和政治的观点。这些文章就像一只划过湖面的飞鸟,在一望无垠的大湖里,掠过的身影可能显得非常渺小,但毕竟真实存在过。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任何事件在网络上泛起的涟漪最终都可归于平静,但并不等于消失。重拾作者的这些文章,可以帮助读者走近一些不曾触及的事件和思考。
《新闻的边界:〈新闻伦理与法规〉案例选编》主要探讨了保障知情权、言论自由的边界、新闻采编的边界、媒体的自律及消息来源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每一部分均由案例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料对案例进行较为全面的还原,进而提出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