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和运用》共七章,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子常见的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全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语法中的基础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说明,同时对重要知识点给予明确的分类依据和形式标准,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辨析。该书用例来源广泛,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汉语语法现象的丰富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知识,更好地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可供广大师生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使用。
本书是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的一部分,得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2000年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义知识的形式化模型及语义分类系统研究”和2006年重大项目“大规模中文树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项目号是:06JJD740001)的经费支助。
审定科技术语,搞好术语学建设,实现科技术语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 这项工作包括两个方面:术语统一工作实践和术语学理论研究。两者紧密结合,为我国科技术语规范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术语学理论研究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方向上的保障。特别是在当今术语规范工作越来越紧迫和重要的形势下,术语学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愈来愈明显。可以这样说,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对术语规范工作同等重要。
《 魏书 语法研究》个专题是对《魏书》中被动句的研究。对于被动句的分类,作者改变过去重有标记被动句而轻语义被动句的做法,把语义被动句看作零标记式被动句,是有标记被动句的语义基础。而对有标记被动句的研究并未局限于《魏书》范围之内,而是把《魏书》中的被动句与其他一些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中的被动句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魏书》中被动句的特点。 《 魏书 语法研究》第二个专题是对《魏书》中双宾语句的研究。作者对双宾语句的研究立足于动词的语义配价,把双宾语句式看作三价句式,认为动词的配价成分属于语义平面,它们在句法平面既可以表现为实语类形式,也可以表现为空语类形式。 《 魏书 语法研究》第三个专题是对《魏书》中称数结构的研究。作者分析了称数结构的组合和句法功能,又进一步阐
本书是为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 周年而编辑的,共收集论文30篇,主要包括《马氏文通》所揭示的古汉语语法规律;《马氏文通》虚字学说中的几个问题;《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等。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这本“词典”有近千个词条,包括哲学、科学、文学、医学、宗教、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赋予现代词汇全新的诠释与内涵。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是一个医生叶维之放下手术刀,在工作之余、旅途之中执笔剖析诊治社会病症之作,是一个医生对社会、人、事物的一种另类思考和感悟。一种后现代文化与智慧的表达,一种脱俗的、似不经意的,*是深刻、泼辣的理性认识。它也许是一种调侃,却*非庸俗的黑色、灰色或黄色幽默。它可能看似怪异,却着力维护人性,维护真、善、美,揭露虚伪、空话、大话、套话的假、恶、丑,用意在于分清是非,明辨荣辱。
语料库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为促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发展的两门基础学科。《英语语料库与自动语法分析》系这两个领域的一本专著,它以国际英语语料库为背景,着重探讨大型语料库的语法分析,尤其是英语口语材料给计算机自动处理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书中涉及基于概率的自动词类识别和基于实例的自动句法分析这两大技术,并有专门章节来探讨句法分析的评测问题,对AUTASYS和The Survey Parser这两个软件系统的实际表现进行了深入的量化评测。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介词短语的自动分析,特别是这类短语的句法功能的自动判定,并对自动语法分析在语音合成及语音识别中的应用做了相应的说明。
这里有个分期问题,也就是说,这部《汇编》选材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一个不太容易处理得好的问题。我们的选材从唐五代开始,并不等于说在此以前就没有研究近代汉语语法史可资利用的材料,而是因为用当时的口语做基础,而或多或少地搀杂着文言成份的作品大致是从唐五代才开始出现的。《汇编》唐五代卷所收的唐人传奇《游仙窟》、禅宗语録、变文等材料就说明了这一点。 唐五代卷所收以禅宗语録和变文为主。这是佛教传入的产物。 佛教的传入大约是西汉末或东汉初的事。六朝时期,佛教势力已经很巩固,到了唐代又有更大的发展,并形成许多宗派。禅宗就是其中影响很大的一派。这一宗有它特殊的主张和方法,认为主观上有所觉悟就可以成佛,因而不重诵经修行而采取口耳传习的方法。这一派的「语录」特别盛行,原因卽在于此。禅师怎么
本书将作者已经出版的(《在语词的密林里》和《重返语词的密林》合为一册。两书属作者无心插柳之作,分别成于1991年和2002年。作者先前在《读书》杂志上开设专栏,谈论古今往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后来竞成了众多读者阅读杂志时的*之作。 若干年后,作者重拾旧题,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为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 在作者看来,语言与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相通,丰富深邃,中文语词更是得天独厚。全书穿越语词的密林,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对文字的变迁进行语义学上的探讨,其中杂以例句说明,配以古朴的小图,读来亲切活泼。本书使用的是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5年4月版。
张先亮、聂志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充分吸收了近年来语言学理论以及相关方向的研究成果,重点讲授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反映了本学科整体的知识体系和较新的进展情况。本书侧重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应用实际密切结合,并注重语言学理论与汉语语言学的区别和联系,在问题的阐述上,尽可能体现语言学理论本身所应有的严密性和深刻性。教材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和简明性,教材主体部分主要介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附属部分提供了语言学分支学科领域的相关信息,用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知识的需求。《语言学概论》可供全日制普通高校中文、对外汉语本科生,中文本科函授、自考学员以及其他语言学爱好者使用。
本论文集所收论文是从第六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中遴选而来的。收入本集的论文多在这次会议上宣读过,会后又经过作者认真修改和反复润色。这些论文代表了国内语法化理论研究以及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东汉时期书写、刻画或模印于砖瓦等建筑材料及陶质器物上的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砖瓦及陶上的文字本文统称为砖文。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虚词集论,以词类为纲,对东汉砖文中的介词、副词、代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进行描述,同时将砖文中的虚词与东汉其他文献《论衡》、《太平经》、汉译佛经进行对比研究。书中充分调查虚词的分布特点、使用频率和语法功能;在对东汉砖文虚词全面描写的基础上,利用学术界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共时和历时方面的比较,揭示这些虚词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地位。下编语法散论是从语法角度进行的专题研究,主要有四篇文章:《东汉俗语文献行为处所表示法探索》、《东汉砖文及 太平经 引进处所介词“在”的使用情况》、《东汉墓志材料中的同义连用》、《东汉刑徒砖文句式考察》。
《词汇语义学论集》作为鲁东大学省级重点学科汉语文字学研究文库第二辑中的一部,是对本学科几年来在词汇语义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张志毅教授指导学科成员及研究生进行该领域研究的总结。
《佩文诗韵》,清初编定,为当时士子科考作试帖诗推荐的官方韵书,韵部即"平水韵"的106部,所用的数据是金、元以后作诗用韵的根据,至今仍为广大创作近体诗者所惯用。《词林正韵》三卷,清戈载著,根据《广韵》206部,共19个韵部。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奉为圭臬,成为填词者推荐之韵书。《中原音韵》,宋末元初周德清所著,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以韵书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00余字,按读音分类,编成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每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部,而入声全部派入平、上、去三声。每一类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及北曲体制、音律、语言和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