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事件结构的框架下对现代汉语判断性事件句法语义的同构性进行了研究,对判断性事件及相关句法现象进行了较为统一的解释:将所有含动词“是”的句子分析为由提升动词“是”及其子事件构成的判断性事件,对判断性事件(包括其特殊形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信息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对判断性事件与叙述、描写性事件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了揭示,将事件结构理论的运用范围从对叙述、描写性事件扩展至判断性事件。
《咬文嚼字》以在“咬”上做文章闻名。创刊伊始,先“咬”自己,以后是一路狂“咬”。从“咬”报纸,“咬”期刊,“咬”广告,发展到“咬”全国知名作家,将他们的作品作为“挑刺”的“众矢之的”。此举产生了“不打不相识”的社会效应,王蒙、刘新武、叶辛等名作家都诚恳地表示支持这项活动,甘愿为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做“靶子”。但《咬文嚼字》并不限于纠正错别字,而且还纠正出版物中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百科知识方面的错误,有的文章还告诉读者很多在任何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和查到的小知识。文章短小精悍,富有趣味性。
收集作者从语法化和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汉语时体问题的成果,共12篇。按照内容可分为五类,靠前类是综述性论文,分别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梳理时体语法化的脉络和体貌的理论体系。第二类是跟时体问题相关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的研究,试图在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方面引入量化的分析。第三类集中讨论汉语完成体表达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双“了”句,侧重从历时和语言接触的角度在宏观上解释双“了”句的兴衰。第四类是具有表示状态意义的结果体用法的时体标记研究。第五类是将来时的用法研究。
目前技术依然被置于学校的边缘,大部分只是用于专门课程中,技术和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协调。但是,技术正主导着第二次教育革命,对传统学校教育构成了挑战。全世界的人们正将教育从学校带入家庭、图书馆、网吧和工作场所,他们能决定自己想学什么、何时学习以及如何学习。 这些发展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改变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这种重新思考要过很多年才能充分渗入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的理解。为了成功,领导者必须以深刻的方式抓住这些变化,调动政府资源,对发生的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施加影响。他们必须围绕这些新的理解建立他们对新教育体系的愿景。这种重新思考是必要的,它适应于教育和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以及什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更进一步说,职业的本质也在变化,以及人们在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转换也
这套丛书分为《方言卷》、《语法卷》、《词汇卷》、《语音和文字卷》以及《汉语史卷》,选收了课题组成员在这个课题的支持下完成的学术论文133篇。按照我们的研究规划,这些论文大都在杂志上发表过,并在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次结集出版,一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和阅读,二是为了对项目主管单位和各位同仁有个总结,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第二版),以专题理论和个案研究为主体框架,框架保持了版的面貌,第二版在内容上作了适当修改和增添,例如,对版出版之后,十五年来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作了总结,对错误的地方进行了修正,增补了参考文献,个案研究部分也新增了内容。《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第二版),作为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领域的部专著,版的内容代表了当时大陆学者对有关理论问题和个案研究的看法和水平,第二版延续了这一著述特色。
本书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形容词和“形名粘合结构”。《现代汉语形容词与形名粘合结构》的研究目标: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词类地位和特点。跨语言视野下现代汉语形名粘合结构的性质和功能。基于真实语料的现代汉语形名粘合结构组配规律。现代汉语形名粘合结构的语义表达。
本书运用语言比较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进行比较研究。内容除了论述语言比较研究的理论方法外,还包括述补结构、述宾结构、被动结构、语序、句式、量词、四音格词等方面的语法比较。涉及的语种有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等几十种语言。其研究成果对于语言类型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以及双语教学的实践部有的价值。
邱雪玫,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文学博士,外国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汉语新词语、话语语言学。代表性论文有《论当代汉语新词的词音结构多音节化》、《电视谈话上持的语境营造和话语互动策略》等。现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新词语典型词群的动态与深度研究”,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新闻语言的应用研究”等。
这本《汉语历史语法散论》选编了大大小小二十四篇文章,是笔者从事语言学研究的部分心得体会。从内容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六组。组收录四篇文章,主要是对中古汉语整体或某些重要语法词汇现象的研究。第二组有五篇文章,是对专书专文中语法词汇问题的探讨,对象也主要是中古汉语。第三组选收的三篇文章,是对上古汉语中几种语法现象的历时或共时的阐释。第四组中六篇文章是笔者读书后的体会:一篇是奉读先师洪诚先生历史语法研究论著的心得,另五篇则是为几位学弟中古汉语语法研究专著赘述的序言。第五组只选了两篇文章,对《世说新语》一书的文化价值作了考察。第六组的四篇文章较杂,篇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界说,后三篇则是对某些词语的形成、应用以及对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的思考。
本书以致使动词和致使结构的语义和句法为研究对象,综合了词汇关系结构理论、分布形态学理论、Voice假说和方位主义观,提出Kratzer-Marantz式动词结构模型。基于该模型,本书较好地解决了致使-起始交替动词的彼此生成之争,并对各类致使动词和复杂致使结构的句法生成做出一致的解释。本书还论述了现代汉语动结式与古代汉语V-O-V结构的渊源关系及其与英语中的复杂致使结构平行对应,从而为两种语言貌似不同的结构做出统一的解释。本书将为研究论元结构和词汇的句法生成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书科学考论了古代文化词语。所先文章有内在的组合规律,20篇训释文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语言而求文化,一类是由文化而求语言。后者主要是解决文化问题,共有四篇:“豆腐”篇、“信使”篇、“传”篇、“食制”篇。四篇研究的文化结点和方法也有不同。前两篇是分别研究食品史上豆腐的起源、邮驿史上民间通信的问题,前者是结合一物异称的探索,后者则是利用四种动物词的比喻、联想义即俗称文化义。 写作本书后半部分已是繁花似锦。它们是以“古代文化词语训释研究”列入原杭州大学:“211”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
《语义功能语法研究》收入2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都是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讨论现代汉语语法问题,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小类划分及语义基础、个别虚词的用法和功能、常用句式的结构与功能等,对于深入认识汉语特点、指导语言运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