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10-20元
  • 3.9折-4.9折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0-10元10-20元20-30元30-50元50~元以上
折扣力度:
0折-1.9折1.9折-2.9折2.9折-3.9折3.9折-4.9折
筛选:
    •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   ( 1124 条评论 )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2024-08-01/ 化学工业出版社
    • 本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理论讲义。阿德勒首创 自卑情结 ,首度将 补偿作用 用于心理学。他不在乎过去,不认同宿命论与天注定,主张事在人为。本书分为讲生活的科学、自卑情结、优越情结、人生风格、童年记忆、心态与动作、梦与梦的解析、问题儿童及其教育等12章,将带你真正的了解自卑情结与超越情节的关系,带你认识真正的自己,教会大家拥抱自卑,用自卑来激励自己化不美好为勇气,挑战一切不可能。

    • ¥19.1 ¥39.8 折扣:4.8折
    • 人类行为心理学
    •   ( 6658 条评论 )
    • (美)约翰·华生 /2019-01-01/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人类行为心理学》要研究人体对外部刺激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习得性反应与非习得性反应,心理学是对行为进行研究,而不是意识,主张对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书通过讲演体例、举证、实验、揭示人的行为可知和可控。为成年人自我行为解析、自我心理调适奠定了基础,颠覆了传统心理学以 内省 为方法,对不可捉摸的 意识 进行研究的方向,提出对人的行为本身进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路径。

    • ¥17.9 ¥39.8 折扣:4.5折
    • 百分百荣格
    •   ( 1393 条评论 )
    • (法)魏维安·蒂鲍迪 著,严和来 译 /2015-11-01/ 漓江出版社
    • 古斯塔夫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大师,他对性格类型的划分和“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分析深刻影响着20世纪的主流心理学学派。荣格在学说上对弗洛伊德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在梦、无意识、人格面具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学说。 本书以富于逻辑性的解析和生动的案例,向读者呈现了荣格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荣格的心理学对东方传统思想兼收并蓄,不仅有极大的临床价值,且深具哲学内涵。仿佛一段荣格派心理学的深度旅行,本书百分百地呈现了其思想的精华所在。

    • ¥13.8 ¥28.8 折扣:4.8折
    • 日耳曼通识译丛-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治疗
    •   ( 46 条评论 )
    • 罗尔夫?雷伯 著,吴筱岚 译 /2024-05-01/ 上海三联书店
    •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向读者介绍心理学及其原理和研究方法。从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大脑研究、精神分析、人格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到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作者涉猎所有与行为学和心理学相关的领域,并主张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以数据为证据,以证据为基础。

    • ¥14.3 ¥29.8 折扣:4.8折
    • 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   ( 210 条评论 )
    • 曹茹王秋菊 著 /2013-10-01/ 人民出版社
    • 舆论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但社会矛盾不直接生产舆论;各种媒体是意见交流的平台,而并非意见的生产者;意见的来源是每个人的头脑,而终使意见成为舆论的是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舆论的直接生产者。由曹茹、王秋菊编著的《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围绕这个论题基于对网民心理的分析,在心理学框架下、主要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原理,分析了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网络舆论问题的心理成因、群体心理在网络舆论中的角色与作用、网络舆论引导的心理策略等重要问题,对于认清网络舆论的实质、寻求解决网络舆论诸多问题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项目《基于网民心理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项目批号09YJA860002)的终成果。

    • ¥17.3 ¥36 折扣:4.8折
    • 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研究
    •   ( 123 条评论 )
    • 赵玉芳 著 /2016-11-01/ 东南大学出版社
    • 群体性事件是群际关系的一种表征,本书以群际关系理论为基础,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 群体性事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成因和理论视角。提出基于行 动者视角的研究思路,认为群体性事件是行动者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对社会刺激的反应,是行动 者对社会刺激进行心理加工的结果。在实证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描述了群体性事件中行动者对 于社会问题的情绪反应、归因特征以及应对方式,构建了认知一情绪一行为关系模型,并基于该 模型提出了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后,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成因、发展 演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 ¥17.3 ¥36 折扣:4.8折
    • (简策博文)原来懂比爱更重要 与武志红、陈海贤、李松蔚等入选壹心理“心理学影响力50人”丛非从代表作 丛非从 世界图书出
    •   ( 7 条评论 )
    • 丛非从 /2021-11-01/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人存在于世上,有三种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与和情境的关系。世间的痛苦,都与关系中爱和爱的缺失有关。而爱不能流动,都与不能懂得有关。所有的关于情绪化、拖延、迷茫、无助、敏感、否定、看不惯、防御心、指责、直言直语、虚伪、争吵、恋爱困难、感情失谐、绝望,都是因为不懂得。我们不懂自己,所以痛苦却难以改变。我们不懂他人,所以想爱却孤独无力。? 如果说什么有可以让我们走向快乐幸福,那就是懂得。懂得他人,得以和谐关系。懂得自己,得以充满力量。 本书通过对事物、情感进行专业、深入的剖析,深入简出地使读者明白:改变,从懂自己、懂他人开始。有了懂得,爱就能在我们身边流动起来、传递下去。

    • ¥19.5 ¥49 折扣:4折
    •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达额立减】
    •   ( 3 条评论 )
    •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著;冯克利 译 /2015-01-0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大约20种语言出版。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的影响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提出的论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名望。享有足够名望的几乎掌握着*权力。用刀剑成就的事情,同样可以通过言语的力量达到。像不义之财、卑鄙的剥削者、可敬的劳工、财富的社会化之类的说法,总能打动选民的心,尽管它们已经被用得有些陈腐。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

    • ¥19.5 ¥43 折扣:4.5折
    • 故作正常:与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平相处 利亚娜 霍利迪 维利 华夏出版社,【正版保证】
    •   ( 2 条评论 )
    • 利亚娜 霍利迪 维利 /2017-01-01/ 华夏出版社
    • 阿斯伯格综合征人群,是一个比孤独症人士更普遍但更没有受到关注的人群。他们有着趣味盎然、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更有属于自己的才赋和能力。他们往往显得不合于俗而孤独,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和认可,从而在生活与工作中遭遇种种阻碍。 利亚娜·霍利迪·维利所著的《故作正常(与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平共处)》讲述了作者从一个与众不同的孩童成长为大学教师、作家、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的过程中,因其独特的阿斯伯格特质所遭遇到的挑战,她积极抗争,在多年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认之后,她很终带着感恩与喜悦之情接纳自己,并与其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平共处。结合自身经历,作者向阿斯伯格人士提供了在多种环境中生存生活的实用指导和建议,慰藉所有那些想知道更多关于如何“故作正常”度过自己一生的人们,号召读者带着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个用

    • ¥19 ¥45 折扣:4.2折
    •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 清华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
    •   ( 3 条评论 )
    • 彭凯平 /2016-07-01/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在现代心理科学的助推下,西方心理学近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市面上太多西方心理学著作和通俗读物,读者们阅读的时候有这样的疑问:那些基于西方人群的令人震撼的心理学实验,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看似充满了逻辑和科学,可是真的适用于5000年来思维体系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吗? 根植于传统中国的阳明心学,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人人津津乐道。可是,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那些经典阳谋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永远奏效吗? 作为读者,我们多么渴望这两类让我们醍醐灌顶的真理,到了我们的手里,能真正从知道变为做到。 是否有这样一个对两类心理学都烂熟于心,东西真实融会贯通的学者?有没有对上述两方面比较全面了解之后,提出了的创造性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学者? 如果有这样的学者,他能否用中西无缝兼容的方式、读者可以接受

    • ¥20 ¥49.37 折扣:4.1折
    • 卡夫卡的妄想:真实的心理分析故事集:the fifty minute hour (美)林达(Lindner,R.),吴陋
    •   ( 3 条评论 )
    • (美)林达Lindner,R.),吴陋 /2015-06-01/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本书一共包括四个详实的心理治疗案例。在这四个案例中,作者有一次差点被病人杀死,另一次遭到猛烈攻击。尽管如此,作者还是能活着讲述这些故事。 书中每一则案例的记录都非常详实,包括大段的治疗对话、治疗笔记,还有心理治疗师的内心感受和深度自我反思。 作者以侦探小说的方式,描写了他的心理治疗过程,他认为,很多时候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界限并不是很严格。不过是各种事件的幸运组合,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又会坐在躺椅后面。其实,心理咨询师会经常发现,真实的人生,往往比小说还要离奇。

    • ¥14 ¥33 折扣:4.2折
    • 大学生心理画 严虎黄菲 清华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
    •   ( 3 条评论 )
    • 严虎黄菲 /2019-07-01/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本书是一本大学生通过绘画心理技术自助心理成长的书。 全书分为三篇:上篇“历历如绘”,讲解绘画心理学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基本的绘画解读流程等;中篇“自知之明”,通过引导大学生在书中绘制丰富多样又有针对性的主题画了解自己心理的认知状况、情绪状况、意志力行为状况、人际关系状况等,在了解的基础上引发思考;下篇“知行合一”,在上篇绘画心理学知识以及中篇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绘画以及相关心理技术指导大学生调整心理状况,在绘画的过程中调整内心,包括改变认知,改善情绪,提升专注力,增强意志力、行动力和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12 ¥29 折扣:4.1折
    • 皮格马利翁效应【正版图书】
    •   ( 0 条评论 )
    • [美]朱瑟琳乔塞尔森 /2016-01-01/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就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亲手雕塑的加拉泰亚,每个人也在“创造”着生活中自我和他人的角色。虽然,他人在我们看来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我们“发现”了他们,但是关系中包含着无意识的复杂心理过程,引导我们用自己构建的方式去感受他人。 心理分析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人们如何无意识地创造其需要和恐惧,但大多数治疗师对此没有深刻的理解。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了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他人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

    • ¥20 ¥41 折扣:4.9折
    • 在群中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中信出版社,【正版保证】
    •   ( 3 条评论 )
    • (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2019-03-01/ 中信出版社
    • 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实际上导致了社群、公共空间的坍塌,也慢慢侵蚀了政治行动的可能,妨害了有意义的政治议程。 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 数字群是一个破碎的整体。 当信息胜过思想,一切按照脸书、股市和情报机构的法则运行,民主将受到威胁,自由将受到损害。

    • ¥15 ¥37 折扣:4.1折
    • 心理控制方法 (美)马尔茨 著,洪友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正版保证】
    •   ( 0 条评论 )
    • (美)马尔茨 著,洪友 译 /2015-01-01/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心理控制方法》是美国著名演讲大师、作家麦克斯威尔?马尔茨博士所著的经典心灵成长图书。自1960年问世以来,享誉全球,激励和改变了众多读者的生活与人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心理书籍。本书将心理控制术的运作机制、使用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读者可以学习如何通过想象力、理性思考、“情感整容”等方法改变个人的自我意象,唤醒自身的成功机制,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压力、沮丧、失败,过上更加充实、更美好的人生。 通过本书,你将学会:如何唤醒内在的自动成功机制;如何学会自信、有效地推销和谈判;如何从错误信念的催眠中苏醒过来;如何培养意志力并学会真正的自控;如何摆脱拖延症和自我否定的恶习;如何从失败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解脱;如何与自己的内在对话,与焦虑和平共处……是时候重塑“内在自我”意象,做

    • ¥10 ¥25 折扣:4折
    • 我们内心的冲突 【美】卡伦·霍妮(Karen Horney) 人民邮电出版社,【正版保证】
    •   ( 0 条评论 )
    • 【美】卡伦·霍妮(Karen Horney) /2015-06-01/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我们是真的喜欢某人,还是觉得应该喜欢他就自以为喜欢上了他?看到亲人离世,我们是真的感到悲伤,抑或只是习惯性地表达哀悼?我们是真的希望成为一名律师或医生,还是仅仅因为这个职业受人尊敬且收入丰厚? 《我们内心的冲突》指出,由于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人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这些主宰我们人生的基本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虚构了“理想化意象”自欺欺人,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顺从型选择了“亲近人”、攻击型选择了“对抗人”、疏离型选择了“远离人”。但是,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偿与逃避,不但没有消除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觉得一切已经定型,再也不会有所好转,以致在神经

    • ¥20 ¥45 折扣:4.4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