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友议》为晚唐处士范摅所著笔记小说,内容偏重于记述了开元以后的文人逸事,其中的许多故事或可与其他笔记小说参杂互见,或者收入《新》《旧唐书》成为官方认可的史料。《萍洲可谈》是宋代朱彧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内容偏重于朝堂典故和宋代的海外贸易及社会上的一些逸闻趣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学者、官员,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历任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三司使、延州知州等职,晚年退居梦溪园,撰写《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作者是北宋学者沈括。该书正编二十六卷,又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共六百余条,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军事、科技等多个文化领域,内容广博,记叙精当,见解独特。书名虽为《笔谈》,学术价值却远胜于当时的同类作品,特别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论述与记载,在历代文人笔记中都极为罕见。
《论语》是一本集合了孔子以及门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儒家先贤思想,今天依旧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给读者以启示。开篇题解提纲挈领,文章阅读随性自由。名家注疏与原文相应,忠实原文,彰显不朽价值。生僻字、古今异音字注音,使读者诵读酣畅淋漓。版画插图展现场景,提升趣味性和欣赏性。
国学囊括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它们或表现为文化,或表现为学术,或表现为典章制度,或表现为风俗习惯,国学常常寓于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使中国人成为蔑视物质财富而钟情精神建树,主动将“天权”置于“人权”之上,但求长治久安不求一夜暴富的特立独行的民族。
《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心学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全书共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卷是王阳明教学问答语录;中卷共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下卷则为王阳明晚年思想的论述,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入门读物。 本书是较早一批译注《传习录》的经典作品,2018年全新修订。由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鲍希福参校南本、宋本、朱本、陈本等多种版本对《传习录》进行校注,修订差错、溯本清源;内容翔实,旁征博引;不仅逐字逐句详细翻译了传习录原文,更标明了出现在文章中的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以便读者区分与查阅,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原汁原味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帮助读者理解,是学习心学理论和王阳明思想的诚意之作。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论语》的意思大概就是讨论问题或事物的话语记录,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编纂起来。它成书于孔子死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名称应该与成书同步。前人为求行文便利,简称作“论”或“语”;又因《论语》简策短于经书,而别称作“传”或“记”。 今本《论语》共计二十篇,一万两千字。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
我国古代的文章选本,根据现有的记载,当以西晋杜预的《善文》为最早。但此书久已散佚,从《史记·李斯列传》《集解》说到佚名的《遗章邯书》“在《善文》中”看来,则此书所选作品,上包秦楚之际,它是否还选录了战国或更早的作品,已无从考知。现今尚存的总集,则以梁萧统的《文选》为最早。《文选》所收的作品,不但有赋、有文,而且有诗,实际上包括了当时所有的文体。就《文选》所收的作品而论,辞赋虽上采屈宋,而散文则基本上自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开始,其中的一篇先秦文章是托名于孔子弟子卜子夏的《诗大序》,其实据现代多数学者研究,大抵认为此文是汉代人的作品。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编选汉魏六朝文的工作,实际上从杜预已开始,中经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论》,至《文选》的出现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性命古训辨证》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学著作。此书从语言学角度入手,从甲骨文钟鼎彝器直到先秦典籍中有关“性”、“命”二字悉数统计,以音韵、训诂、考据方法,通过字形寻求字义。在探求古字演进的过程中,作者又进一步探求其演进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以“性”、“命”两字的解释来梳理孔、孟、荀、墨诸子思想,最终得出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之集大成的结论。
《五杂组》,明代笔记,谢肇淛撰。“组”又作“俎”。分为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共十六卷。因全书由五部组成,故“五杂组”。《五杂组》在清乾隆年间、文字狱最盛之时被列为禁书,全国收缴并“全毁”,其主要原因是言辞大胆触到了清统治者的痛处:关于“夷夏”的议论。谢肇淛学贯古今,有着清醒的头脑,对历史和时局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明朝尚且强盛的时候,就看到了边界的隐患——正悄然发展起来的“蛮夷之族”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