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 性 命 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入手以微观字形、字义建构宏观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 哲学乃语言学之副产品 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本书收杨懋建《留香小阁诗词抄》《留香小阁诗附词》《实事求是斋文抄》诗词文集3种,《京尘杂录》笔记1种,《帝城花样》笔记1种,合为《杨懋建集》。杨懋建 (18061872),字掌生,号尔园,广东嘉应州人。道光辛卯恩科优贡、举人,后因科场作弊故被罢,流放于湘西达十年。晚年在广州、连州等地教书、做幕。
沈锡庆(1884~1936),浙江绍兴人,徐锡麟表侄,早年加入光复会。是民国时期批负笈东洋、投身法界、潜心司法实践的践行者,曾在司法行政部及任永嘉、吴县、上 海等地方法院院长和浙江、江苏、湖南等省高等法院审判推事,并在东吴大学教授《审判实务》。本日记始于1931年1月,至1935年12月止。记录了其在南京的生活、司法 部的工作状况及民国司法草创变迁、艰难发展的轨迹。反映了民国司法界有识之士借鉴西方司法经验,探索中国司法道路,培育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司法程序的艰辛探索。
新近发现的袁世凯、金兆藩、叶景葵、蒋抑卮、叶景葵等近现代名家尺牍
孔廣森(1752-1787),字眾仲、揭約,號羿軒,山東曲阜人。孔子的第六十八代孫,清代的經學家、音韻學家和數學家。少年師從戴震,又拜莊存與為師,精研《公羊》學。後師從桐城派姚鼐,創作駢文。著述宏富,有《羿軒孔氏所著書》,包括《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十二卷、《大戴禮記補注》十四卷、《詩聲類》十三卷、《經學卮言》六卷、《禮學卮言》六卷等;又有《儀鄭堂文集》二卷、《儀鄭堂遣稿》一卷等。 《經學卮言》是孔廣森撰寫的一部群經總義類著作,涉及《易》、《書》、《詩》、《爾雅》、《論語》、《孟子》和《左傳》, 自問世以來,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但從未有單行本。此次由楊新勛整理、校注,以南京圖書館藏嘉慶二十二年(1817)刊《顨軒孔氏所著書》本為底本,《清經解》和《續修四庫全書》本為參校本,詳作校勘;並對文中部分疑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国家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展示了波澜壮阔而又多姿多彩的历史景观。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变迁中,政治家们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形成了各成体系的治国理念。学者们则以这些经验与理论为原料,提炼加工,创造出五光十色的政治学说。 本书从我国古代各种典籍中选取相关的代表性言论一千二百多条,并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有些难懂的词还做了注释。选编的原则,内容上务求精,即理念积极向上,论述精当透彻,尽可能对今天有应用价值;文字上务求短,即语言简洁,文字通俗,尽可能使读者易读易记。我们学习古人,切不可泥古不化,既要学习古人,又要古人,才符合“与时俱进”的辩证法。
我国的国学主体即经史子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古代文集),是灿烂的中华古文明的结晶,因其内容无比丰富,极其复杂,施忠连主编的《国学经典诵读》即根据经典型、思想性、文学性和知名度的标准,为国学爱好者、探究者采撷了其中的经典名篇240余篇,每篇设简介、原文(过长的,节选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注释、译文。诵读、行吟这些名篇,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巨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人性的深沉思考,以及他们有意义的、成功的、幸福的人生和智慧。又由于这些名篇大多文字精美、语脉文势独具匠心,诵读、行吟这些名篇,其实也是一种极其美妙的艺术享受,体验难以言传的审美愉悦。
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后代赋、诗、词之源。历代文人,攻读、研究,著述如林,而以诗译诗之全译本尚不多见。金启华教授译注的《诗经全译》,每首诗皆提示中心思想;直译者兼以意译者,译文富有诗意,语言优美流畅;注释博采众说,择善而从之,无门户之见;难读之音,均标明汉语拼音。其特色显明,颇得海内外学者好评,尤为广大读者所青睐;其印刷次数及发行量已居同类书籍之首。
《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策划推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刊,约请学界专家对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辽宋夏金史、元史、明清史六个时段的40年研究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同时考虑到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专题性,如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民族史、文化史等,又约请常建华等专家就诸专题进行综论。
本书为2018年出版之《论语研读》一书的修订本。作者在研读潘重规《论语今注》后,加入了相关内容,此外也对全书内容做了增补和修订。 本书是作者在2007年给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开设《论语研究》课的基础上写成的。 《论语》是中国历 影响 的一部书,也是历来研究得 多的一部书。对《论语》的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但对《论语》的研究, 根本的,离不开对《论语》文本的解读。历代对《论语》的注释,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从语言文字方面来讨论对《论语》文句的理解,是本书的重点。本书分为七个单元。 单元的重点是讨论为什么叫《论语》,《论语》的“论”字为什么读lún,以及《论语》的编撰和流传的过程。第二单元讨论与《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单元从《论语》中有关的章节来讨论孔子当时的一些
《四库全书艺术类:琴史》汉族传统琴曲专用的乐谱。唐代以前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位和弦位,称文字谱。唐代曹柔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减化、缩写,成为减字谱,明清两代沿用。减字谱将左手的大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记为大、中、夕,右手各指因拨弦方向而有不同的名称,现存曲谱多为中唐的减字法所记载的作品,文字谱所记载的只剩《碣石调·幽兰》一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中华文化讲堂注译的《诗经/谦德国学文库》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宋陈次升撰:本传载所陈前后凡十余事,皆有关与贤奸消长、政治得失之故,为他人所不敢发;而谓其他所言曾肇、王觊、张庭坚、贾易、李昭圮、吕希哲、范纯礼、苏轼等,公议或不谓然:今即集中所存诸疏观之,其论王观也,以曾布所善:其论曾肇也,以布之至亲:其论吕希哲也,亦以韩忠彦之亲:其论范纯礼也,以对辽使误犯御名:事各有因,与曲加指摘者不同。且是是非非,虽当代清流亦不肯稍存假借:此正其破除成见,毫无党同伐异之私:作史者乃以门户之局为次升之病,谬之甚矣。
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后代赋、诗、词之源。历代文人,攻读、研究,著述如林,而以诗译诗之全译本尚不多见。金启华教授译注的《诗经全译》,每首诗皆提示中心思想;直译者兼以意译者,译文富有诗意,语言优美流畅;注释博采众说,择善而从之,无门户之见;难读之音,均标明汉语拼音。其特色显明,颇得海内外学者好评,尤为广大读者所青睐;其印刷次数及发行量已居同类书籍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