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共收录了三千四百多种古籍,内容涵盖了清乾隆以前的哲学、历史、文艺、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天文地理、算学、医学等领域。这些古籍内容完备,堪称中华文化的精粹。《四库全书》有系统、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为一部大百科丛书,为研究中华文化的中外学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宝库。被人誉为 千古巨制,文化渊薮 。 《四库全书》这部中国历史上规模*的丛书是清乾隆皇帝弘历亲自组织编修的。弘历曾数次下诏,要各省访书呈送京师,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 四库全书馆 ,开始编修工作。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综编抄录*部,历时十年。成书后,先誊写了四个抄本,分藏于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即 内廷四阁 ,又称 北四阁 ):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分藏于文汇阁、
《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闻一多是中国的诗人和民主斗士,更是的学者。他在《周易》、《诗经》、《楚辞》、《庄子》及唐诗、神话、古文字等诸多研究领域中,作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闻一多学术文钞》丛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适合各类文学爱好者阅读。
本书收录北京古籍文献三种。主要反映了北京的古都文化。《都门汇纂》记录皇城、内城的城市结构,各地在京会馆的位置,京师商业、游艺情况等,并收录近百首反映市井风俗的“竹枝词”。此外,该书还收录了《天下路程》(记载从北京到各地的行程表)和《菊部群英》(记载北京京剧演员及所擅长剧目)两种文献。《北平天桥志》记载天桥地区历史沿革及发展情况,虽篇幅简短,却是难得的城市区域历史文献。《畿辅见闻录》是清中期一位县令的施政记录,是了解当时县级行政运作状况的珍贵资料。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后代赋、诗、词之源。历代文人,攻读、研究,著述如林,而以诗译诗之全译本尚不多见。金启华教授译注的《诗经全译》,每首诗皆提示中心思想;直译者兼以意译者,译文富有诗意,语言优美流畅;注释博采众说,择善而从之,无门户之见;难读之音,均标明汉语拼音。其特色显明,颇得海内外学者好评,尤为广大读者所青睐;其印刷次数及发行量已居同类书籍之首。
本书是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条。刘淇不收元曲,说“他日别为一编”。本书曾经几次木刻,但已难见到,早年开明书店印有章锡琛的校注本,他一方面校订脱误,一方面汇释各家注释解说,分别列于有关词句之后,排印出版,且附以索引,检阅方便。
丛书资料的来源,大多是邹学熹保存的蔡福裔、伍剑禅等前辈及其家母李俊卿珍藏的资料。编写时,也博采了古今中外易学专家们的论述,以及大家的心得体会,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广大易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使能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懂得如何在处事接物和生产生活过程中,掌握阴阳平衡。把事情办好。
中华民族有古有今,是一个历史意识深厚,典籍浩瀚的民族,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提出了文明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六十六年的变化,让我们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中国”应是体现中华文明的政治概念,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国必须以文化中国为基础才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力及“协和万邦”的说服力。《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和宋明儒学“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宗教情怀,都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展现。我们从事经学研究的读书人,本着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原则,对这份人类的共同遗产进行保管、整理、修缮、解释、发展和弘扬的工作,是为了“自立”也是为了“立人”。 儒家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