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是张大可教授历时数十年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本注释的成果。《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修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张大可教授 的新注吸收元刊胡三省注本的优秀内容,融合现代研究观点,除传统字音、字义、人物、地理、职官、历史掌故诸项注释外,还结合多种史书,以便全方位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增设文前导读、大事提要、段意概括、点评等,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具有时代性、学术性、创造性、工具性等显著特点。简体横排符合现代阅读习惯,降低了阅读难度,意在使更多的人能够读原文,识全貌,深入《资治通鉴》一书的内容、体系及思想,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千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其相媲美,故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此书已和《史记》一样,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正如清代学者王鸣盛所说: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三国志》,陈寿撰。寿生于公元233年,卒于公元297年,字承祚,蜀国巴国西安汉人。初仕蜀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官著作郎、治书待御史。陈寿撰写《三国志》在入晋之后。全书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记事起于东汉灵帝晚季,止于吴国灭亡。魏志置于全书之首,称曹操 、曹丕、曹叡为帝,奉魏为正统。修史体例效法《史记》、《汉书》,有纪省传,只是缺志缺表。陈寿“善叙事”,所记史实,务求审正,编次得体,文笔简炼。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注释范围 不限于地理名物,重在补阙、备异、矫枉、论辩。增补的内容,首尾完具,引书140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经散失。就史料价值来说,裴注不下于陈寿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