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中国历代官制简述》、《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解》及《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及词简释》三个部分。《简述》部分简要叙述了先秦至清官制的演变。《表解》部分列有自秦至清各朝官制、爵号、俸给、品秩等简表。《名词简释》部分主要解释先秦至清历史上较常见的官职名称、兵制中的主要兵种以及科举制中的专有名词。本书释词所用年代为旧纪年,公元纪年附在旧纪年后。释词中的古地名均注有今名。词目索引参照《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词目笔画索引排列。本书辛亥革命以后的官制、历代农民起义政权的官制一律不收。
沈津先生浸淫版本目录之学多年,本书为其自选历年为学之所积而成,分为“古旧善本之属”(如《也说》等)、“新善本之属”(如《郭沫若本》等)、“书林逸闻”(如《王培孙与南洋中学藏书》等)、“读书偶得”(如《评》《我与的不解之缘》等)、“图书馆巡礼”(如《我所知道的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是我的娘家》等)、“其他”(如《古籍收藏与出版——旅美学者沈津访谈录》等)六个部分。从雷峰塔藏经到红军文献,从中国图书馆状况到美国图书馆珍藏,作者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通过对自己多年图书馆工作的总结,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古籍文献的神奇殿堂。本书语言古朴晓易,图文并茂,是图书馆工作者、文献学爱好者的很好的参考书。
前人藏书题跋、书志诸作,较之普通书目,着录多出於撰者目验,对图书内容及版本之揭示较马深入,因而历来受人重视。题跋与书志,虽较书目着录骂备,实则仍有差异。题跋形式不拘,内容专门,反映各书特色及撰者学养,足供後学参考,其不尽如人意处,或因篇幅有限,或则稍涉随意。书志之作,通常覆盖四部,品种繁多,其着录体例整饬,描述详备,虽不以议论见长,而实合於「述而不作」之旨。藏书志编纂盛於清末,民初流风未泯,诸家藏书虽已星散,藏书志未刊稿本犹有遗存,可供考察各书内容体例、撰者生平、抄刻先後、版本异同、存佚遁藏之助。本辑子目遴选,即以藏书题跋及藏书志为主。
书海无涯,从何处着手?这是初学者常常困惑的问题。晚清洋务运动张之洞为回答上述问题而编纂了本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另增“丛书目“一类列出该类最重要的著作及较好的版式本,并加适当的比较和评论,颇便初学者,在当时流传极广。五十年后,因新书和善本不断问世,清末民初学者范希曾又对原书进行了补正,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也改正了原书的一些讹误。时至今日,本书对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仍有指导意义,故此我们请学者徐鹏撰写《导读》予以重版,以利读者。
本书融传统印刷史观与大印刷史观于一体,明确提出印刷史研究应当兼顾印刷品成型前的印刷科技史和成型后的印刷文化史两个层面,对印刷史学界在印刷发明问题上融会贯通、达成共识大有稗益。本书以民俗文物为对象,研究与著述的全部是民间日用印刷品,在印刷吏研究上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的意义和价值,有开创之功。 本书以民俗文物为对象,以图文互证为体例,集民间收藏、艺术鉴赏、印史研究于一身,可谓辟中国印刷史研究于新蹊。其书图文并茂,论述清楚,特色明显,实堪褒扬。
沈津先生浸淫版本目录之学多年,本书为其自选历年为学之所积而成,分为“古旧善本之属”(如《也说》等)、“新善本之属”(如《郭沫若本》等)、“书林逸闻”(如《王培孙与南洋中学藏书》等)、“读书偶得”(如《评》《我与的不解之缘》等)、“图书馆巡礼”(如《我所知道的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是我的娘家》等)、“其他”(如《古籍收藏与出版——旅美学者沈津访谈录》等)六个部分。从雷峰塔藏经到红军文献,从中国图书馆状况到美国图书馆珍藏,作者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通过对自己多年图书馆工作的总结,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古籍文献的神奇殿堂。本书语言古朴晓易,图文并茂,是图书馆工作者、文献学爱好者的很好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