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学普及速度很快,涉及面也很广,这正体现了中国百姓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经典的渴求。为此,景文编著了这本《国学经典三百句(双色珍藏版)》,它囊括了《周易》、《尚书》、《春秋》、《左传》、《论语》、《孙子兵法》、《菜根谭》等著作中脍炙人口的语句,并配有故事与点评,实在是国学初入门者的良师益友。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与时间仓促,有许多漏误与不足,请大家来电来信指教。
本书集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一书,注重义理的解释与发挥,对文字训诂也很注意,字斟句酌。此次整理以清嘉庆年间吴县吴氏父子校刻本为底本,用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 全书分两辑; 辑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校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元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 第二辑收集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成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于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进行点校。
孙武的名作《孙子兵法》,亦名《孙子》,是我国古代最为的一部兵书,同时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兵学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而且使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此书舍事言理,辞约义丰,内容宏博,议论深刻,举凡与古代军事有关的所有问题,如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军队的训练与管理、战争的谋划与指挥、使用间谍的重要意义与具体方法等等,书中几乎都有论述。所以,此书在军事学术方面成就非常巨大,以至于被后世兵家奉为“圣典”,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形成时间之早,成熟程度之高,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其标志,便是二千多年前《孙子兵法》的作成和出现。《孙子兵法》构建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基本框架,使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大致形成了
在卷帙浩繁的古代史册中,《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被合称为“前四史”。《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由西晋初年人陈寿独立撰著而成。《三国志》所以能成为一部流芳百世的史学名著,当然与陈寿所具有的深厚学识素养分不开。陈寿为三国修史,眼光并未局限于三国,而是上接东汉,为汉末群雄如董卓、袁绍、吕布以及刘焉、孙坚等立传。这样,不仅为读者勾画出一幅群雄纷争、苍凉雄壮、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而且使得三国这段历史来龙去脉一清二楚,从而让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一窥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的原因所在。其次,陈寿在继承司马迁、班固(范晔所著《后汉书》成书晚于《三国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统一的体例分别为魏、蜀、吴独立修史,也是一种创造。虽说《蜀书》和
《六韬》,周初太公姜尚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之书。《三略》,秦时黄石公撰,主要阐述的是治国兴邦、统军驭将的政治方略,同时也涉及到一牡一用兵打仗的具体计谋与方法。其思想体系不局限于一家,而是杂糅各家思想,尤以吸收儒、道两家学说为多。因此《三略》虽以兵书著称,也被视为一部政治谋略著作。
《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我国部传纪体断代史,也是的传记文学作品。《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汉书》与《史记》相比,其体例已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传中。《汉书》所记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往往移用《史记》,但多有改造,除了个别字句的改动、材料的增删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剔除《史记》原文中的“谬于经”的思想,而代之以儒家经典的正统思想。《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全面完整的反映了西汉的政治和文化面貌。本书的正文以王先
为什么竹简《老子》对我们探讨《老子》的成书年代如此重要?首先,出土竹简《老子》的墓葬年代在公元300年左右(关于此点的详细内容,见后文)。因而,竹简《老子》较马王堆帛书《老子》更为古老。郭店《老子》并不完整。这种现象使我们不禁猜想,今天所见到的完整文本或许在当时还不存在。此外,在出土的31章中,只有16章是完整的;其余各章,有些是丢句(将之与传世版本比勘而知),而另外几章的文字则是一章的开头或中间部分。很有可能,其它字句是句人逐渐添加上的。
本书的注释为简注,内容包括一些难解的词语、人名、地名、诗文典故等,只要读者能大体读懂的词语,就不再出注。对所注词语,简要说明词义,不作征引和发挥。本书正文选用朱剑芒所编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为底本,该书于1936年刊行。之所以选用这个本子,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这个本子的校勘比较精,错误不多;二是它首次刊出了第五、六卷,是一个“全本”。同时还参考了其他三种整理本,即俞平伯校点的《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罗宗阳校点的《浮生六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和金性尧、金文南所注的《浮生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我国军事家几无不晓得孙子兵法那一本书,但墨翟的守城方法,似乎还未得到人们的十分注意。墨翟的时期,大约比孙武不过略后几十年。据墨子公输篇说,以技巧有名的公输般替楚困造成云梯,要来攻打宋国。
《挺经》是一种以刚劲强硬为特征的处世哲学,是曾国藩修身处世、为官带兵、战胜困难、走向卓越的法宝。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曾国藩如何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冰鉴》是曾国藩对自己相人识人的总结,是曾氏一生的智慧结晶,对于现代人而言,《冰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智慧的经典,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和启迪性。《家书》根据收信人分为五部分,,行文自由,挥笔自如,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能看到曾国藩的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日记》根据类别分为十个部分,全面地展现了曾国藩对于人伦、家庭、事业、修养等各个方面的为人法则、处世标准。
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国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能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作为我国文史类科研成果最为显著的学府,北京大学对于国学典籍的传承和研究探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炎黄子孙的文化根基就隐藏在国学经典之中,而国学的精华部分,是经由历代大师们苦心积淀下来的;而那些弘扬国粹、孜孜不倦的大师,又大多和北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些大师级人物的鼎力支持之下,北大国学课堂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本书精选了章太炎、吕思勉、刘师培、鲁迅、闻一多、梁启超、、张祥龙、王娟、张辛、蔡礼
近年来,国学普及速度很快,涉及面也很广,这正体现了中国百姓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经典的渴求。为此,景文编著了这本《国学经典三百句(双色珍藏版)》,它囊括了《周易》、《尚书》、《春秋》、《左传》、《论语》、《孙子兵法》、《菜根谭》等著作中脍炙人口的语句,并配有故事与点评,实在是国学初入门者的良师益友。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与时间仓促,有许多漏误与不足,请大家来电来信指教。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分为三部分:上篇介述《资治通鉴》主要编修者司马光、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生平及其志业,简叙《资治通鉴》编修的缘起、意义、结构与实际工作的概况。下篇则是选择《资治通鉴》所述的内容,依照原书周、秦、汉、魏诸纪的次序,做扼要的介述和讨论。每一专题即成一节,原则上分就司马光的选择观点、叙述方式、评论意见等,加以介述。最后部分则是结语,交代了一些在前面两部分不便介述的事情,也将前二部分的某些问题做一综合解释,协助读者对《资治通鉴》全书做综合了解。
在卷帙浩繁的古代史册中,《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被合称为“前四史”。《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由西晋初年人陈寿独立撰著而成。《三国志》所以能成为一部流芳百世的史学名著,当然与陈寿所具有的深厚学识素养分不开。陈寿为三国修史,眼光并未局限于三国,而是上接东汉,为汉末群雄如董卓、袁绍、吕布以及刘焉、孙坚等立传。这样,不仅为读者勾画出一幅群雄纷争、苍凉雄壮、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而且使得三国这段历史来龙去脉一清二楚,从而让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一窥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的原因所在。其次,陈寿在继承司马迁、班固(范晔所著《后汉书》成书晚于《三国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统一的体例分别为魏、蜀、吴独立修史,也是一种创造。虽说《蜀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