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成书於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歷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由於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於保存,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 《神奇秘谱(套装共3册)》全书共分三卷。上卷称《太古神品》,收十六首作品。编者认为这些『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他有意从当时传曲中选择了歷史价值较高酌『太古』传谱。如《广陵散》是
《停云馆法帖》是明代汇刻丛帖的代表。此帖为文征明选集,子文彭、文嘉摹勒。嘉靖十六年(1537)刻卷,以后得佳墨逐次加刻,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完成。初为木刻,后改为石刻,此为石刻本。卷一晋、唐小楷;卷二唐摹晋帖;卷三孙过庭《书谱》;卷四唐名人书;卷五、六、七宋名人书;卷八、九元名人书;卷十、十一明名人书;卷十二文征明书。文氏父子皆工书画,精鉴赏,富收藏。《停云馆帖》选择精严,伪书独少,多以墨迹上石,较当时其他丛帖为优。刻者为铁笔名手章简甫,与《真赏斋帖》并为明代刻帖上品。
本书以精美大图辅以简洁的文字,全面、细致地为读者诠释了一幅幅充满神韵的花鸟画作品,众多小栏目的设置,可使读者在尽览画作的同时,又能从多方面体会画作蕴涵的深意,品味作者创作的初衷。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欣赏花鸟画这一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本学术工程的第二期,《汉画总录》(11—30册)对南阳地区的汉画作了调查、整理、著录,正编范围限于南阳汉画馆所藏南阳及其诸县出土和征集的画像石,其他因客观原因暂未收录的部分,将在补遗卷中与南阳地区的画像砖及其他材质、器物上的图像一并陆续著录。
《艺概》乃刘熙载论艺之作,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及《经义概》等六部分,分别从起源、发展过程及具体做法等层面对各体文艺进行了探讨。约略言之,《艺概》一书有以下价值:一,在传统文艺理论基础上,将部分批评范畴进一步深化,因此可视为古典文艺思想的总结之作。二,刘氏学兼儒、释、道,且主张调和汉、宋,故能持论贯通而圆融,正如不少学者指出的“他(刘熙载)的《艺概》的突出优点就是对文艺的评论研究有很多辩证的美学思想”(王世德《刘熙载艺概中的辩证的美学思想》)。三,强调士人器识担当,尤其注重经世致用,反映出晚清理学思潮影响下人们对文艺的追求。四,对各体文艺具体创作的讨论切中肯綮,富于指导意义。以《诗概》为例,近代学者夏敬观即评价道:“自来阐明作诗之法,能透彻明晓者
本书为繁体竖排文字。 本书为清内府原藏于沈阳故宫翔凤阁内的四百余件历代书画珍品详目,书中所记珍异书画之品与清廷分贮于此地的其它宝物一样,基本上是乾隆时期从北京调运至此,以后代有所增。这些藏品大多于民国初年袁世凯统治时期被运往北京,抗战后又流散各地。 这部书画详目当是清廷其时典守沈阳故宫的官员所作,内分卷、轴、册、经、幅、额、联七类,每类守冠宸翰(帝王笔墨书画),次及唐宋元明清各名家、无名氏及能工巧匠之作,详记作品名称、质地、尺寸、款识、前代鉴藏题跋及清内府印记、乾隆皇帝过目的题跋诗文印玺等等。今据国家图书馆藏此书详目编撰时的原稿本影印。
《诗余画谱》为明万历年间宛陵(今安徽宣城)汪氏辑印,源于宋人所辑《草堂诗余》。书中佳词、法书、名画交相辉映,可称「三绝」,是徽派版画的代表作。《诗余画谱》的版画,以摹刻历代名家之作为主。其绘事刻工,精妙流动,略无板滞。在章法、场景、线纹等处理上,编刻者尽其所能保持名家原画之神韵,并强调木刻块面动静、虚实、刚柔的对比变化,刀法随类赋形,充分体现徽派版画丰赡妍丽之特点。
《唐诗画谱》乃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刻的代表作。该书由集雅斋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编者为集雅斋主人黄凤池。选取了五言唐诗50首,七言唐诗50首,六言唐诗60馀首。每首唐诗一画一字。其版画刻线稳健,刃峰不露。尤其对配景山水的皴法,大胆地变阳刻为阴刻,颇饶趣味,在明版中不多见。其字书写者多为苏州、杭州、松江、歙县地区的书法家,其中不乏名家,如董其昌、陈继儒、俞文龙、朱杰等。书体则篆、隶、楷、行、草兼备,风格则既有二王之馀韵,也有颜、柳、苏、黄、赵之风格。校注者将原刻本中书法作品中的词作与通行本进行校对,对词作中的疑难字词及典故作了简明的注释,使得广大读者在欣赏了徽派版画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方便地阅读和欣赏宋词的婉美。
《燕闲清赏笺》为作者高濂所撰《遵生八笺》之五。该书涉及器物广泛,有古铜器、玉器、瓷器的辨识与鉴赏;有历代碑帖、绘画、古琴的鉴别与赏玩。 有文房四宝的品藻,并详叙了葵笺、宋笺、松花笺等的制法,细述了20余种文房器具的构造。此外,还有各种名香的品评、制法等。
《司马昞妻孟敬训墓志》,又名《司马景和妻墓 志》或《孟敬训墓志》,北魏延吕三年(514)葬。楷 书,二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河南孟县葛村出土。 上海图书馆编的《司马昞妻孟敬训墓志(鉴赏版) 》为沈景熊藏初拓本,有王昶题跋,极为罕见。
《书经图说》五十卷,清晚期由官方主持编纂的一部《尚书》学著作,它以图附说解经,在历代《尚书》经说著作中独具一格。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慈禧太后出于晚清学制改革需要考虑,诏命协办大学士徐郙等人纂辑绘制此书,前后历时二载而成。 全书以图为纲领,先列图目,每图之后,首列经文,次及解说,体例简明而完备。经文解说皆以蔡传诠经系统的《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为宗旨,以宣扬正学为导向,以发挥经义为本,力避古文真僞之争等问题。全书图画绘制考究,人物衣冠皆斟酌古式,参考晋顾恺之《列女传图》、宋儒聂崇义《三礼图》等书。而且编纂者试图通过图画的形式,解决考证繁琐冗沓之弊,以收一目了然之效。图绘工细,精美非凡,洵为艺苑之奇葩。 此次整理以光绪三十一年内府刊本为底本,经文标点一以解说为准,具体内
本书为三国嵇康原著,苏轼手书,武国忠评注。是1095年,花甲之年的大书法家苏东坡在四月初八日为他的好友惠州冲虚观道士邓守安抄写了长达千余字的《养生论》。这是苏东坡小楷墨迹中极为罕见的精品力作。整部作品,充分体现了苏东坡楷书用墨丰腴、结字扁平、横轻竖重、妩媚天真的特点。
本书據民国丙辰年(1916)羅振玉辑印之《古明器国录》一书影印。 羅振玉(1861-1940),字叔蘊,一字叔言,號雪堂,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古物考據学家。羅氏一生致力于古代文献和古器物的搜集、保護、刊印、流傅,可谓功绩卓著。王国維先生在《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序》中对羅氏刊书之功稱赞有加,并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古明器图录》所辑录之明器,多出自羅振玉本人所藏。众所周知,近代殷墟甲骨和郭煌遗书等重大考古发现,在中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在当时浸深厚的考古探索和研究热潮中,对明器这一自古以来就记述很少并且无人留意的文物進行搜集和研究的羅振玉可谓是人。響應羅氏而後继者,也是寥寥无人,以致大量当时出土的明器流失海外。
“金石”原指金属和美石。又指古代镌刻文字以颂功纪事的钟鼎彝器、碑碣石刻之属。此类钟鼎、丰碑年代久远,稀如星凤,且不易移动,为了更好地保存、研究、学习上面的文字,人们便采用摹搨的方式将这些文字保存在拓片上。而书写在这类拓片上的题跋,便称作金石题跋。最初,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后来统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之类。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题跋的内容、形式与作品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以致成为作品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情况,题跋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创作者本人所题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该图为康熙年间,江南士人进呈南宋楼璹《耕织图诗》,康熙命内廷供奉焦秉贞重绘而成。康熙亲自题序,并为每幅图“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时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凤奉旨镌版印制。本次编辑将楼诗原文、康熙行草释文用简体文字附于图页,方便读者阅读。
本书为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图谱、明崇祯刻本《水浒人物图谱》、陈洪绶《水浒叶子》等影印本的合集。《水浒人物图谱》传为明代杜堇所绘,人物图像精彩纷呈,影响深远。为方便读者阅读,本次刊印为每个人物配写小传并对插图编写了前后相关的故事情节,读者阅读的同时可以领略几百年间中国传统雕版的大致面目。
《中国历代绘刻本名著新编:点石斋画报故事集(寅集)·八旗武備》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画报内容反映19世纪末社会热点。朝政大事,三教九流,各国风俗景物,近代科学知识无不列入其中。参与创作的画家除吴友如和王钊外,还有金蟾香、张志瀛、周慕桥等17人。绘画采用西方透视画法,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简洁。
清代匠作则例已见者约七十种,内容涉及四十余作,是有关建筑、工艺美术及手工业的文献资料。本编按作汇录,各成专辑;除为校勘、标点外,并试分类排比。 此册辑录装修作得2259条,漆作得161条,泥金作得14条,油作得544条,可供研究民间传统建筑者作参考之用。
宋太宗淳化年間,出内府所藏古帖,命王著釐定,勒成十卷,即所謂《淳化祕閣法帖》(後多簡稱《閣帖》)。《淳化祕閣法帖》收録先秦至隋唐書法四百餘帖,爲歷代臨池者所重,然而‘真僞雜出,錯亂失序,識者病焉’,後宋米芾、黄長睿,明顧從義等均有考辨補正。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一書,綜前人之説,博據群書,辨標目,列真僞,别序次,詳考釋文,校勘書法異同,至今仍是臨習、研究《閣帖》的重要參考書。 《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前十卷依《閣帖》之卷次標目,後二卷乃其所著《古今法帖考》《論書賸語》,並非《閣帖》之考正,屬於附録性質。本書在清代多次刊刻,有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詩鼎齋刊本、冰壺閣刊本、蘭言齋刊本、後知不足齋本等,《四庫全書》《六藝之一録》亦抄録此書。此次出版,據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點校整理,原
宋太宗淳化年間,出内府所藏古帖,命王著釐定,勒成十卷,即所謂《淳化祕閣法帖》(後多簡稱《閣帖》)。《淳化祕閣法帖》收録先秦至隋唐書法四百餘帖,爲歷代臨池者所重,然而‘真僞雜出,錯亂失序,識者病焉’,後宋米芾、黄長睿,明顧從義等均有考辨補正。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一書,綜前人之説,博據群書,辨標目,列真僞,别序次,詳考釋文,校勘書法異同,至今仍是臨習、研究《閣帖》的重要參考書。 《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前十卷依《閣帖》之卷次標目,後二卷乃其所著《古今法帖考》《論書賸語》,並非《閣帖》之考正,屬於附録性質。本書在清代多次刊刻,有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詩鼎齋刊本、冰壺閣刊本、蘭言齋刊本、後知不足齋本等,《四庫全書》《六藝之一録》亦抄録此書。此次出版,據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點校整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