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 从 儒家哲学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 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本次出版参考参照中华书局1936年4月版。 《国学指导二种》 是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两部指导年轻人如何阅读国学经典的作品的汇编。《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为1923年春,《清华周刊》记者向梁启超先生约稿,并 督责甚急 ,先生 竭三日之力 完成。书稿从 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韵文书类 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随意涉览书类 等六个方面,为年轻人开列了一份国学经典阅读书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是任公先生1923年在清华学校
中国龙是一种神奇的巨兽,它是阳性的象征,是东方的代表,寓意着朝阳、新春和肥沃多产。本书深入分析了龙图腾的内涵,寻出中国精神之根:“龙之根”是远古的图腾,是历史的脚印,是双重神性的民族信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基石;“龙之魂”是的宇宙情怀,是生命模式,是兼容并包的道德哲学;“龙之韵”是动静虚徐的审美,是磅礴威严的气势,是俊美飘逸的艺术;“龙之梦”是创世的巨力,是无敌的睿智,是众人追寻的德泽福祉;“龙之兴”是中华雄风的振起,是上善若水的大爱,是恢宏的气度和高贵的自尊。
《孝行天下》本书对中华民族“以孝治天下”的道德传统和治理路径进行了科学、现代化的阐述和梳理。详细论证了孝行孝道的“一纲三目”。辩证地论述了孝文化范畴内的种种观念。提倡与时俱进地应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现象,设计了中国特色的养老道路。同时提出“以孝启德、以德树人,以人兴国”的新理念。该书初版后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人的精神》(贰)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该书包括两部分:《尊王篇》和《中国牛津运动故事》。 《尊王篇》是辜鸿铭在1900年所撰各种论文的结集。据辜氏的同僚好友赵凤昌记述:《尊王篇》出版时,极好,“各国竞购读之”。罗振玉亦说:“欧人争传诵,当时为之纸贵”。20世纪初,辜鸿铭先生因《尊王篇》一书在世人以上中的声望,尤其是在西方社会的影响而言,都远远超过了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甚至严复等人。有人说,近代西方世界之真正认识中国,就是从辜鸿铭开始的,而他们之真正认识辜鸿铭,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中国牛津故事》是为纪念张之洞而作,1910年首次在上海出版。书中他将张之洞比作英国19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把张之洞所领导的维护中国纲常名教的清流运动和纽曼在英格兰教会攻击自由主义的
曾国祥编著的《中华孝道》收集了中国历代震撼世界的100位名人尽孝的故事,从孝德、亲情、孝治、养亲、侍亲、敬亲、悦亲、谏亲、思亲、祭亲、显亲等多个方面讲述他们尽孝的做法,阐述尽孝的道理。各篇以孔子、曾子、孟子的孝道理论为依据,以名人尽孝的故事为主体,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画,篇后作者又加以点评,于事、情寓理之中,篇篇感人,是建设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的典范。《中华孝道》已彼江西省九江市部分中小学选为德育教学的辅助教材。
相传为元代郭居敬所编《二十四孝图》,集虞舜以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绘成图册,训教蒙童。不过,这部编于六七百年前的《二十四孝图》,由于历史久远,其中一些属于“愚孝”和迷信内容,应该被时代淘汰。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尊老、敬老和赡养老人的美德,借鉴民间喜闻乐见的图画形式,我们选取从先秦到清末的二十四个孝亲故事,编绘成《新编二十四孝图》。这些故事,大都见于历史记载,也采用少量脍炙人口的传说。我们采录这些孝亲故事的时候,尽量保持故事的历史原貌。把这些孝亲故事绘成二十四幅图画,每图附有简短文字解说和点评。本书由山东省老年学会孝文化专业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