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世界文明史》一书遴选来自20个国家、54个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珍藏的文物100件,讲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全书分为十个章节,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从人类的繁衍开始讲起,止于21世纪的重大发现发明。以文物本身所蕴含的故事、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基因为主要讲述对象,通过文物讲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在其中突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的辉煌成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别开生面的世界文明史通俗读物。
面对文化差异的现实,人们如何将外邦 蛮族 构想为 共同人类 ?这一努力又如何受到自身视角、经验和历史的局限?在本书中,西佩 斯图尔曼聚焦希罗多德、司马迁、蒙田、博厄斯等人对各自时代的边境经验的思索,分析世界历史上不同宗教经典、哲学、史书、民族志中 共同人类 观的异同,追溯跨文化平等的演进。斯图尔曼认为,诸如 共同人类 和 平等 的观念的 发明 并不描绘社会现实,而是旨在打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想象的世界。人们利用这些思想资源,与现实中的不平等展开持续对抗,正因如此,这些观念也具有了改变现实的变革性力量。
本书参考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主编《世界通史》时遵循的 写世界历史应该诸区并立,重视各个地区的相互交往、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但又不排斥某一时期以某一区域为重点 的理念,以时间为经,将世界历史分为 古代社会(上) 古代社会(下) 近代史(上) 近代史(下) 现代史 当代史 六大部分。在每一部分中,以对重点区域、重点国家的讲述为纬,既相互穿插,又相对完整独立;以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为主,也兼及文化与科技。全书内容基本以简短词条的形式呈现,并配以200余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多样的图片,浓缩历史知识,囊括历史精华,很适合随时翻阅,以充实和提高自己。
《文明 II》一书脱胎于戴维 奥卢索加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 Civilisations 第六集和第八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 单一的西方文明 (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奥卢索加将目光投向了15世纪 地理大发现 时代之后,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相遇时在文化领域发生的冲突和交融。之前,人们对这段历史所做的叙事经常流于简单化,而奥卢索加用丰沛的史料和雄辩的论述告诉我们,故事远非如此简单。在两个乃至多个文明交会之时,发生了各种各样无法被归入这些宏大叙事的奇妙反应,其后果经常是每个文明都从中得到了一点新的东西。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所有文明都需要处理外来的异质元素带来的威胁和机遇,同时也都在不断吸纳他者,也不断被他者改变着。
《饥饿帝国》选取了二十道美食作为研究大英帝国历史的切入点,通过非洲人如何教美国人种植水稻、东印度公司如何把鸦片变成茶叶、美国人如何成为世界上吃得优选的人等历史事件,详细阐述了从十六世纪至今,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经贸发展、物种迁移、人员流动、技术革新的历史过程。事实上今天我们吃的每一餐仍然包含着帝国的味道。从远东到新大陆,从鳕鱼、牛肉到香料、茶和糖,帝国利用全球的可食用资源,使英国民众得以告别贫穷、单调、绝望的滋味,迎来食物丰腴的年代。作者莉齐?克林汉姆以其新颖而独特的讲述方式,生动描绘了这些食物在英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理解帝国的形成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食物与其他历史资料一样,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社会思潮。本书不仅展现了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社会文化、物
作为通俗易懂的历史启蒙读物,也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人类简史》深受世界各地的读者喜欢。这本书几乎覆盖了从远古到近现代,从西方到东方所有重要的历史大事件。例如象形文字的发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 改革之后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世界性的变革和各国的革命等。 除了提纲挈领地展现历史大脉络,房龙还将历史与现代做对比,把那些伟大的时刻轻松幽默地呈现出来,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哲学思辨。在房龙笔下,那些历史名人也不再像雕塑那样冰冷、死板、高高在上,他们变得鲜活生动,充满普通人的气息,甚至让人觉得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赛雷三分钟漫画人类简史》用精简的、趣味性的语言,冲击力强的画面,从细节拆解人类进化的历史。本书是系列第三册,本册先是讲到了“人类升级/发展”过程中遭遇或制造的困境和问题,如传染、环境污染、现代人的情绪问题等,之后提到了对于“人类未来”的猜想:人类基因的研究突破,信息大数据改变人类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未来探索方向等。
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两河流域之间的地带又称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伊拉克一带。两河文明的曙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1年,众多民族在兼容并蓄中将这一文明打造得灿烂辉煌。 如果你对这段古老的文明有兴趣,欢迎打开这本书,了解从青铜时代早期到铁器时代的两河文明史。它为你呈现更近、更细、更生动的古文明,为你带来更新、更全、更震撼的阅读体验。
公元前216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面对实力强大的罗马,迦太基将军汉尼拔采取了一系列的经典战略,一度进攻到罗马城下,差点儿就毁灭了罗马共和国。直到今天,全世界的军事学院仍在学习和研究这些战略思想: “以攻为守”战略:将战火烧到敌方本土 汉尼拔没有固守本土,而是直奔罗马城,将战火烧到敌方本土。这一战略思想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间接路线”战略:翻越阿尔卑斯山,穿过阿诺沼泽 汉尼拔没有和罗马正面对抗,而是采用了间接迂回的入侵路线,绕道阿尔卑斯山,穿过阿诺沼泽,取得了“坎尼战役”的胜利。该战略成为战争史上的经典,被《战略论》的作者利德尔 哈特命名为“间接路线”战略。 “外交孤立”战略:尽量争取可能的盟友,孤立敌人 汉尼拔是西方军事史上头一个有计划地实施“外交孤立”战
严唐代鉴真和尚于天宝年间东渡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唐大和上东征传》即记述了他备尝艰辛东渡日本的事迹。原作者为公元8世纪中叶日本文学家。《日本考》系统地记述了日本的历史、地理、物产、器用、风俗、语言、文学、娱乐等各方面的情况,是明代有关日本的比较全面和详尽的著述。校注者对书中的名物和词语都作了合理的解释。 《唐大和上东征传》成书于公元七七九年,当时抄写流传,就有各种不同的本子,出入不少。现存最早的观智院甲本就有不少错误。比较后出的《羣书类从》本是错论较少的本子。现有作者以《羣书类从》为底本,校以观智院本和戒坛院本等本,力图校出一个较好的本子。除有确切根据外,不妄自改动。对校改的字,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增添的字用方括号区别。
这是一部西方史,讲述了自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初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社会历史的沧桑。惊心动魄的事件,波澜壮阔的场面,影响西方历史进程的人物,鲜为人知的趣事与细节,都使我们犹如穿行时光隧道,感受西方的性格与脉动。 本书是了解西方的入门书。文笔优美晓畅,幽默风趣,引人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