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但有一些事件,仿佛让历史的发展突然进入加速期,直至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选出真正意义上塑造现代世界文明的大事件并非易事,而本书编者集合了美国高校54位历史学家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的智慧,确定了62个广受认可的大事件,再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开论述,以期引导读者对这些事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而对世界历史产生兴趣。 这是一部扩充版的史纲,其中的大事件可能是一场运动、一次冲突,也可能是一个王朝、一些人物之间的博弈,甚或是一次科学革命、一个奇特的展览。每一个事件都有特定的主角,于是相应地被赋予了高度的故事性和鲜活的时代感。这些事件看似彼此独立,却又常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像环环相扣的链条,支撑起历史的脉动。整本书在时间上跨越700年,在空间上覆盖各个大洲,以
《 欧洲全史 》 《欧洲全史》一书,分为《中古欧洲史》和《近世欧洲史》两篇。《中古欧洲史》叙述了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瓦解到16世纪为止的欧洲历史进程。《近世欧洲史》主要讲述了17世纪初代议制度及科学兴起至20世纪初的近代欧洲史进程。全书讲述了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及艺术等方面内容,对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人物,查理曼大帝、马丁 路德等人一生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全书叙述严谨,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好的欧洲史入门书。 《美国简史》 《美国简史》一书是由荷兰裔美国知名历史学家、作家房龙所著,于1927年出版上市,仅3个月就销售了20万册,时至今日多次再版重印,流传很广。本书共有五十三章,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写起,一直写到20世纪20年代,再现了美国的创建和发展的酸甜苦辣历程。其中对历史事件
......
纵观42000 年人类文明史,横跨世界七大洲,展示200 余件无可比拟的文化遗产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智慧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人类的信仰、威望和卓越工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的骄傲。 从失传千年的古代珍宝到万众瞩目的现代杰作,本书精选200 件以上的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它们如珍珠般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之中。书中那些珍贵的图片和精彩的故事,让这些瑰宝重又生动起来,向我们展露它们的美与技艺,以及或许已被历史掩盖的真正蕴意。
面对文化差异的现实,人们如何将外邦 蛮族 构想为 共同人类 ?这一努力又如何受到自身视角、经验和历史的局限?在本书中,西佩 斯图尔曼聚焦希罗多德、司马迁、蒙田、博厄斯等人对各自时代的边境经验的思索,分析世界历史上不同宗教经典、哲学、史书、民族志中 共同人类 观的异同,追溯跨文化平等的演进。斯图尔曼认为,诸如 共同人类 和 平等 的观念的 发明 并不描绘社会现实,而是旨在打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想象的世界。人们利用这些思想资源,与现实中的不平等展开持续对抗,正因如此,这些观念也具有了改变现实的变革性力量。
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全世界都在渴望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希望永久和平。但巴黎和会及《凡尔赛和约》并没有结束旧世界各大国、小国之间的紧张对立局势,反而是将这些紧张局势延长到战后时期,并在此基础上造成了新的冲突,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德国历史学家埃卡特 孔兹带我们回到一战结束、凡尔赛体系建立的那个时期。从客观、中立的角度,通过一个个历史细节,生动还原了凡尔赛体系建立背后的复杂博弈,探讨了国际秩序的未来发展方向,揭示了所有对世界抱有和平的期望都不过是巨大的幻想,因为不管是战胜的协约国,还是战败的德国及其他战败国,都无意建立真正的和平。 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上承维也纳体系,下启雅尔塔体系,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旧秩序中大国博弈背后的底层逻辑,也能让我们看清当今复杂的世界局势
在人类寻求短暂解脱的过程中,鸦片有着特殊的 魔力 。每天,它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慰藉,确保医疗护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它也让很多人产生了毒瘾,加剧了人类社会恶劣的堕落和剥削现象。从古至今,鸦片作为一种无可匹敌的商品,以合法或非法商品的形式遍布全球。 在本书中,著名的文化历史学家露西 英格里斯将带领我们经历一场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当今美国、从罂粟乳汁到海洛因、从吗啡到人工合成鸦片的史诗之旅,客观审视鸦片这种引人关注的物质,从人类初对它的使用及背后的原因入手,展现人类与这种魅人物质的交往史。 一部鸦片史,半部是金钱对人性的嘲讽,半部是肉体与精神的悲歌。这是一个关于成瘾、贸易、犯罪、战争、文学、医学,尤其是金钱的故事。正如这部视野雄阔、包罗万象的作品所深刻揭示的,鸦片的历史就是我们人类的
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1921年至1945年他先后9次被捕,过了将近9年的铁窗生活。在狱中,他对印度的历史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梳理、思索和阐述,从政治、哲学、宗教、文化等方面追溯了自古代到中世纪的印度悠久历史,生动描绘了印度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他冷静地回顾了近代印度壮阔的民族解放历程,并且热切而又不失理性地展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民族命运 中印关系 ,一直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敏感话题。但这绝非是只言片语就能解释清楚的,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印度的基础之上。想要全面了解印度,《印度的发现》不容错过!
公元前20000年,*后一个冰河时代的* 大气层中弥漫着浓重的尘埃,沙漠和冰川横亘在广阔的陆地上。人类即使能够生存下来,也时刻面临着灭绝的威胁。随后的一万五千年,全球骤然变暖,气候变迁带来农业、城镇和文明的兴起。新驯化的动植物开始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和采集转向农业,人类的历史进程彻底转变了方向。 《史前人类简史》综合了考古学、遗传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这一万五千年的人类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作者史蒂文 米森想象了一位现代旅行者约翰 卢伯克。读者将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同探索五大洲的各处史前遗迹,纵览全球人类的进化图景,并思索这一特殊时期如何为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奠定根基。
我们该如何定义工作?人类怎样从平等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为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男女间的劳动分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工作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从70万年前的狩猎采集到现在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的工作,横跨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作者扬·卢卡森研究了人类工作的组织方式:家庭、部落、城市和国家;研究了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不同时代合作和从属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了劳动如何在男人、女人和孩子之间分配,货币发明的分水岭时刻,劳动者的集体行动,以及移民、奴隶制和休闲观念对工作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一部有关人类在各个时代繁忙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并对未来的人类发展给出了乐观的评估。
1914年,在西欧各国的领空之上,一股阴霾正在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开始变得尖锐。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敏锐地察觉到了世界形势的动向,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就在1914年降临。本书陈述了1911 1914年欧洲的历史背景,剖析了*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起因,并从英国所处的角度描述了一战*初阶段西线战争的状况。战争伊始,德、法两国陆军即展开猛烈对战;而在海军战场上,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海军与德国舰队斗智斗勇。让我们走进这本气势恢宏的著作,以*近的距离,去了解一百年前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18世纪至今,以麦考莱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大多用“非革命性的、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来形容1688年的英格兰“光荣革命”。本书则希望推翻这一传统观点。 本书以“革命”为主轴,重新检讨了既有的革命理论,并将1688年革命置于欧洲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对其发展、特征和影响做出全新的阐释。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688年革命不仅是革命,而且是第一次现代革命;对立的双方也不是新旧势力的代表,而是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支持者。通过扎实的论证和充满激情的笔触,本书为读者还原了这场革命的激荡、混乱与血腥,以及它如何催生了现代世界。
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 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 创伤。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 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这 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 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 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学、电影、戏剧、摄影
本书作者用20多年的时间,走访世界各地,翻阅查证数以千计的档案文献与证词写出这本书。内容包括荷兰的石油公司谋杀尼日利亚当地土著人士、瑞士苏拉集团如何在 二战 时期为纳粹提供移动毒气室、纳粹万湖会议中的会议备忘录与背后的故事、殖民者如何对澳洲的土著毛利人进行种族灭绝活动等。本书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桌面屠夫的心理状态,也是他个人对于资本主义、国族主义的反思。书中历史研究分析中穿插了作者漫步林间回想失去的爱以及数千年以来人类持续面临的道德难题。
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一卷大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法尤姆湖边农夫聚落的出现,以精美陶器闻名的涅伽达文化形成,到尼罗河谷农耕文化的稳定发展,再到法老以及法老王国的诞生,及至古埃及王国日益繁荣,社会和政治制度走向成熟,最终大金字塔的建造得以实现等内容。罗默基于考古发掘的大量证据,还原了古埃及先民最终是如何打造出法老王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建造出宏伟壮观的金字塔的,为我们展现了公元前5000年至前2550年古埃及生动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图景。他向我们证明,古埃及既是一个建立在物资供给体系上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