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罗马,经历了一个国家可以经历的一切: 罗马为何会成为一个帝国?又为何会被摧毁? 从君主制到共和国,再到帝国时代, 从多神论到一神论 成立之初的混乱;与强大的对手作斗争;重建;继承人问题;不同种族的入侵;文明的改变,等等。本书对罗马历史和其中的重要事件做出多维度的解构与剖析,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书不仅会让我们了解罗马历史,更借罗马之鉴,让我们对现代世界和社会进程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知。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灾难性的时代。 这种过时而不可信的说法广为流传,时至今日,提及中世纪,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依旧是 黑暗 落后 这样悲惨的印象。但实际上,中世纪并不是一个粗野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甚至是有着种种进步的时代。 本书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远望早期的社会动荡、帝国分崩,俯瞰中期的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近观晚期的灾难和裂变,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中世纪。书中还添加了不少关于拜占庭的内容,形成了更为完整的中世纪发展历史。 作为一部经典著作,本书旨在重点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帮助人们理解中世纪人是如何建造他们的世界,理解并改变这个世界的。
什么是拜占庭?提到拜占庭,人们无形中就会产生双重联想,一面是阴谋、暗杀、阉割,另一面是巨额财富和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实际上,中世纪的拜占庭并不是每天都在上演钩心斗角和虚伪背叛的戏码。拜占庭人不只是财富的代名词,也并非一群神秘莫测的人。拜占庭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领袖和军事统帅、充满创造力的神学家和天才的艺术家 拜占庭文明有着千年之久的历史,在整个中世纪影响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巴尔干半岛和西欧的全部国家,即使其间它的影响力偶有波动,也始终没有完全消失。拜占庭文明糅合了异教和基督教文明,集希腊和罗马文明之大成,既有古典时代晚期文明的特点,又带有一些中世纪文明的特征。拜占庭文化和艺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朱迪斯 赫林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将晦涩难懂的拜
《欧洲四千年》是一部视角独特、脉络清晰、见识通透的欧洲史解说。本书首先概述了欧洲地理以及欧洲文明的三大核心元素,包括古罗马文明、基督教和日耳曼习惯法,然后梳理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奠基,中世纪日耳曼蛮族王国、基督教神权统治、封建制以及拜占庭帝国的兴衰,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而崛起并向全球扩张的欧洲,以及民族国家崛起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几方面内容,揭示了欧洲纷繁复杂的历史演进背后的深层逻辑。使读者透彻了解四千年欧洲史,从而准确把握欧洲文明的特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的罗马帝国进化史。书中详细记述了古罗马军事家、政治家尤利乌斯 恺撒传奇而伟大的一生,规模宏大,文笔持重,是法国著名罗马史学家杰罗姆 卡尔寇比诺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这并不是一部以特写镜头 解码 恺撒的人物传记,作者似乎不想评判主人公,书中对他的私生活及他的家庭描述不多,却从历史视角以广角镜头大气蓬勃地为读者重现了一代名将富有传奇色彩的出生,跌宕起伏的战争和政治生涯,直至悲剧性的落幕。作者以史学家的视角,客观描述了当时罗马世界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信仰和战争经过,帮助读者对西方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为了帮助不熟悉罗马史的读者找到方向,本书按照编年史顺序写成,并在关键情节处提供了地图标注。 考虑到本书视野宏大,作者的如椽巨
百年战争可谓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军事斗争之一,在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和法国瓦卢瓦王朝之间展开。这场持续116年的间断冲突席卷法国,长期且巨大的军事消耗对两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随着战事的推进与转折,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当初的王位之争演化为侵略与反侵略,其最终结果也完全出乎战争双方的意料。迈克尔 普雷斯特维奇简洁生动地讲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展示了一些影响力广泛且极具个人魅力之人,包括:主张法国王位合法继承权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以及他的儿子--英勇善战的黑太子爱德华;法国首次胜利的缔造者贝特朗 杜 盖克兰;骑士时代的杰出将领--法国元帅布锡考特;1415年在阿金库尔获得意想不到的胜利,差点成为法国国王的亨利五世;当然,还有被后人传颂至今的奥尔良少女贞德,她奇迹般扭转了百年战争的走向和结局。本书结
◎内容简介 马拉松战役是西方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 马拉松 三个字本身就象征着超人的勇气、坚忍以及战斗精神。军事史学家詹姆斯 莱西从全新角度解读马拉松战役的发生原因、战斗经过,以及它如何拯救了古希腊文明。 詹姆斯 莱西生动地还原了公元前5世纪的世界格局,为读者解开视死如归的雅典人以寡敌众、大挫波斯帝国的历史之谜。他从希罗多德的史书出发,重现这场战役的战略、战术详情,包括双方兵力,揭开了希腊指挥官的真正身份。他也驳斥了人们长久以来的误解:雅典军队毫无经验、波斯军队虚弱颓废。 本书告诉读者,马拉松战役过后,马拉松战士成为古希腊 伟大的一代 ,并得出如下结论:马拉松战役证明,希腊人的作战策略至今仍然堪称优秀。
出身匈牙利百年贵族世家,曾出任匈牙利外交部部长的米克洛什?班菲伯爵,一生看尽世间沧桑,他是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加冕仪式的策划人,也见证了奥匈帝国的最终衰亡。晚年,他将自己平生经历及对世事的诸多喟叹,淬炼而成这套半自传的三部曲小说巨著。这套三部曲初版于1934-1940年,虽在匈牙利广受好评,却遗憾蒙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之中。直至20世纪90年代,班菲伯爵的女儿卡塔林?班菲-耶伦及英国作家帕特里克?瑟斯菲尔德耗费8年心血,这部无与伦比的杰作的英译版才得以问世,一经推出,果然纷纷摘下各大媒体年度最佳小说殊荣,并获得牛津韦登菲尔德最佳翻译小说奖。从布达佩斯的夜夜笙歌、乡间豪宅的狩猎大会、国会的风起云涌,到末世中平民百姓的困苦,班菲伯爵的笔触细致而华美,无可比拟地再现了一个丰富多姿、引人入胜却浑然不觉自己
本书是一部讲述古罗马时期社会生活与物质文化的历史普及读物,作者为古典历史学家哈罗德 惠特斯通 约翰斯顿,本次中文版为首次引进出版。全书描述了罗马共和国后期到罗马帝国早期之间罗马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的细节,涉及古罗马家庭、名字、婚姻形式、女性地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奴隶门客、房屋建筑、家具装饰、服饰发型、膳食习惯、娱乐活动、旅行、出版、收支、职业、葬礼等,可以说是包罗了古罗马人从生到死的方方面面。
你是否曾好奇,中世纪人是如何处理婚姻与爱情的?在那个宗教与世俗交织的时代,结婚并非唯一的两性结合选择。许多人生活在准婚姻关系中,却出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正式结婚。露丝 马佐 卡拉斯教授将带领我们走进中世纪欧洲复杂的婚姻世界,从社会文化、法律常识等角度,揭示那些被历史遗忘的 婚姻 故事。 教会对婚姻的干预:从中世纪早期较为自由的结合到教皇对婚姻关系的集中控制,教会究竟是如何塑造婚姻的? 不对等的婚姻:在一个讲究阶层、信仰、身份地位的时代,处于不同背景下的人们都是如何做出婚姻选择的? 神职人员的隐秘生活:神职人员为何不能结婚?与他们有了实质婚姻关系的伴侣、他们的子女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边缘化的婚姻:那些无法离婚的夫妇、选择不婚的伴侣,以及被视为非法结合的男女,是怎样在法律与社会夹缝中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魏玛共和国在革命中宣告成立。成立伊始,魏玛共和国便笼罩在不祥的征兆之下。战败的经验以及《凡尔赛和约》的强硬条款为德国带来巨额负债,左翼及右翼极端思想、通货膨胀和大规模失业共同蚕食着人们对魏玛共和国的信任。20世纪30年代初期,集体失望最终演化为绝望,传播希望、承诺虚妄出路的极端纳粹思想日益深得人心。霍斯特 穆勒在这本包罗万象的巨著中生动描绘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
巴比伦之名意味着古代世界中影响其他族群的伟大文明之一,事实上,有证据表明从公元前第2千纪开始,巴比伦人的文化在西亚大部分地区逐渐扩散。公元前15世纪末之前,巴比伦语已经成为东方外交的语言。得益于*近的考古发掘工作,巴比伦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现在已经能够重新认识这一古代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的主要特征。城堡墙上的狮子浮雕和伊什塔尔神门上的彩釉砖神兽都仿佛使我们感受到她散发的无穷魅力。巴比伦能够在不断的外来占领下幸存,并使其文明反而渗入征服者,他们的商队承载着文明远播海外 伦敦文物协会荣誉研究员、不列颠博物馆埃及与巴比伦文物助理管理员、伦敦大学亚述与巴比伦考古学教授莱昂纳德 W. 金,基于丰富的史料和*的研究,以客观、公正的角度,描述了整个王朝时期巴比伦的历史走向,绝妙完美地诠
维多利亚时代是大英帝国发展的阶段,见证了帝国的繁荣与扩张。在那个时代,城市工程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社会急剧变化 这尤其要归因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一批文坛巨作面世,还发明了现在依然流行的众多运动项目。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那也是一个极度贫穷的时代,雇用童工和卖淫活动普遍,犯罪问题突出,阶级差异固化,爱尔兰发生马铃薯饥荒,布尔战争期间英国设立集中营,美国则爆发了废奴战争。 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按照章节顺序依次探讨了帝国与征服、科技革新、城市生活、健康与疾病、社会风俗、犯罪与惩罚等方面的内容,帮助读者了解19世纪与英国社会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 书中记述了查尔斯 狄更斯、埃德加 艾伦 坡等传奇人物以及臭名昭著的开膛手杰克的生平故事,真实呈现了激发作家创作灵感,从而构思出科学怪人、吸血鬼德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本书讲述了罗马如何仅在其存在的前几个世纪,便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小居民点发展成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城邦。这是罗马历史的形成期。罗马在政治领域、领土扩张、社会结构和宗教领域表现出来的大多数特点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或确立的。作者探讨了罗马在竞争激烈的意大利社会中崛起和成功的原因,分析了罗马的许多关键特征,如其强大的统治精英、稳定的政治制度、对外开放程度,等等
从西西里岛望向地中海,将意大利置于欧洲历史变迁与世界交流融合中,梳理整合从罗马帝国时代至近现代意大利向民主国家转型的过程。 一部叙事明快凝练的意大利通史。
近些年来,帝国研究再度成为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关注热点。那么什么是帝国?帝国与国家、民族、大国、联邦、强国、王国等类似概念有什么异同?帝国的兴衰条件与历史命运是什么?如今还可能出现新的帝国吗?这些问题在本书中得到了清晰有力的解答。 本书总结国内外帝国研究成果,弥补帝国研究以历史学为主,缺乏对帝国的一般性理论分析的缺憾,从政治学角度阐述、辨析、廓清了帝国的一些基本概念,总结帝国盛衰兴亡的普遍规律,并以亚述、波斯、亚历山大、罗马、蒙古、奥斯曼、西班牙和英国等八大帝国兴衰历程为例,讨论帝国的本质属性和典型特征,研判全球化时代国际秩序的未来,是一本从理论上澄清帝国概念、揭示帝国本质、破除帝国迷梦的典范之作。 本书的结论十分明确:帝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帝国主义还将长期存在;任何国家
如果有人能被称作英国著名双面间谍金·菲尔比的苏联版本,那个人就是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戈尔季耶夫斯基是两个克格勃特工的儿子,他在苏联优选的情报机构接受训练,1968年正式参与情报工作,后来成为苏联驻伦敦的情报站长。但从1973年起,他开始秘密为英国军情六处工作。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冷战逐渐走向终点,随着美苏两大强权之间的猜疑达到很好,世界一度濒临核战争爆发的边缘,戈尔季耶夫斯基最终帮助英方获取了关于苏联领导层战略思维的关键情报,并在幕后为苏联和英国关系的解冻作出了贡献。因为军情六处极力想维系与美国的信任关系,它向美国中央情报局透露了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姓名,中央情报局因而痴迷于弄清英国这位优选别情报提供者的身份。最终,他们的痴迷将戈尔季耶夫斯基逼上了绝路:被指派去调查戈尔季耶夫斯基身份的中
砾岩政体、王位承袭、日不落帝国 君主立宪、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 足球、红茶、甲壳虫乐队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英国 以通史形式一一呈现 全球化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从巨石阵时代到后撒切尔夫人的今天,英式 复合社会 一直都是全球化生动的注解。本书精要爬梳了史前时期至21世纪个10年的英国历史,同时呈现了 民众道德 砾岩政体 世界体系 等国际上近年来对英国社会历史的研究观点和讨论视角,还讲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多姿多彩的男女历史人物、王位与教会议会的关系等问题,是既具形式又具内容的10个讲座。与常规的通史类著作相比,本书写作风格较为轻松,作者有意引入了影视作品、饮食、服装等轻松话题,是兼顾学术性和阅读性的别具一格之作。 本书作者近藤和彦为英国史领域的权威日本学者,撰写过程积十余年之功,凝结了其对英国
《花神的女儿 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 1860)》是一部*创性的著作,探讨了植物学为何在林奈时代的英国被推崇为适合女性的科学,并逐渐成为女性重要的文雅活动。希黛儿用翔实的证据展示了女性为植物学、博物学文化贡献良多,也剖析了19世纪科学职业化和专家文化影响下女性植物学实践遭受排斥的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植物学、理解女性打开了新的视野,提醒我们*有了解女性的植物学实践,才能更*面、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植物学文化,同时又促进人们重新正视人类与植物交互的多样性,反思科学世界图景,以实际行动丰富我们的生活世界。
在本书中,古埃及学家乔伊斯 泰德斯利汇集了十个独特的视角,对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进行了深度探索。这座陵墓以数量惊人的文物而被世人所知,作者整合百年以来的考古证据和资料,借助文物所提供的线索,为我们重构了图坦卡蒙时代的历史,并就其中展现的古埃及文化进行了细致解读。本书解开了围绕图坦卡蒙的诸多误解,并对他的生平、死亡及不朽的遗产进行了重新评估,为读者全面理性地认识图坦卡蒙提供了新的角度。
本书是一部关于欧洲文明史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欧洲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创作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围绕哲学和社会思潮的问题展开,是对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等的基本论述;下篇则是对欧洲从古代至20世纪前期科学和科学方法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包括欧洲文明各个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对于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作者在论述中尽量减少对历史事件的铺陈,注重理论和观念的价值,力避内容意义的一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