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的图片非常有力地显示了日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从19世纪的扩张、对中国的入侵、30年代军国主义的兴起、早期的成功到1945年的失败。 书中随图所配的很多日本官员和平民的信件、日记,以及精辟的叙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罕见的故事:是什么动力促使日本发动战争?日本士兵为什么在很多残酷的战役中死不投降?日本反对军国主义的活动是怎样被的?日本是怎样走向失败并最终投降的? 本书讲述的是发动战争者的故事。的人是亲历这场战争的人——有罪的和无罪的、罪魁祸首及其追随者、受害者和征服者。
本书从1945年日本战败开始,梳理了战后日本发展的历史。同为东亚文化圈内的国家,一样走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中日两国有太多的经验值得彼此借鉴,当下备受国人追捧的“日本制造”使得日本再次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日本何以从战后一个国力衰弱贫瘠的国家,在七十年的时间中,从废墟中崛起。从本书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数十年地形与气象相关领域工作的思考结晶,是从地形、气象、基础设施的角度出发,对日本历史作出的全新解释,或是深入说明,或是推翻成说,或是揭开悬而未决的谜底,同时也准备接受来自历史学家的挑战。 德川家康如何建都江户,德川幕府的复仇史,江户的建设史,日本的近代化变革史,京都、奈良、大阪、福冈的城市特色,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的分析和结论。
《餐书客·幕府时代:江户幕府》详解日本幕府内幕的全景式力作,主要内容包括:江户幕府的缔造、德川家康、亲藩、谱代、旗本、外样、两头政治、大久保长安事件、幕府与朝廷、谱代政治、岛原之乱、德川家光、禁教与锁国、天草一揆等。
日本的医院血库曾几乎完全被“血头”控制,造成的传染疾病给患者雪上加霜……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让我们看到今天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自己的影子,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在社会大发展中的挣扎与无奈。 戴季陶曾经感叹过:“日本已经把我们解剖过无数次了,但我们还不曾将他们解剖一次。”他的感慨,源于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下,国人对这个敌手仍然一无所知。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去解剖日本一次,目的是读懂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诸侯割据、烽烟四起的时代。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尔虞我诈的时代。 十五至十七世纪的日本正处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室町时代末期,幕府和地方守护尽丧,各地豪强甚至平民纷纷崛起,称霸一方。他们互相征伐,掠夺地盘,对领地内部实行严格统治,对外则进行军事扩张。在这一百多年的动乱中,父子相残、兄弟争位的事件屡见不鲜。 本书从应仁之乱发生的历史根源讲起,一直写到江户幕府首任将军德川家康病逝,其中包括了战国霸主织田信长身亡的“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悍然发动的侵朝战争(即壬辰战争)、导致丰臣政权垮台的“大坂冬之阵”、 “大坂夏之阵”等多起历史大事件。 书中所描写的年代、事件和人物皆以史为据,文字生动活泼风格鲜明,读此书不仅能享受阅读的快感,亦可增长历史知识,系统、全面地了解日本战
在这部“二战”史经典著作中,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描述了日本于1936—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亚洲发动战争,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偷袭珍珠港,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激战,直至最后被迫投降的历程。 本书史料极为丰富,许多材料出自当时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战时日本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也提供了大量手史料。作者根据史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幕幕战争的残酷场面,揭露了日本战犯制造战争的内幕,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此书英文版于1970年在美国出版后即成书,并获1971年度普利策奖,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被视为名作《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
《大日本小日本》告诉我们应该通过日本人的核心价值观来理解中日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那么什么是日本人的核心价值观呢?药进把它概括为“各得其所”。“各得其所”,即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有属于他(她)的人生角色。日本人坚信应该用毕生精力维护这个天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正因为两个民族的价值观不同,同样的事情和同样的行为会引出完全不同的理解。对中国人来说,公司只不过是出卖劳动力而换取薪水的场所,日本人则把公司看做支配自己人格和个性的统治者,他们一旦进了某个公司自己就不再是自己,而变成了“公司人”;在中国,下厨房的男人对妻子来说是好丈夫,而对日本女性来说则可能是与自己抢角色的危险分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