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时代汉文史籍对卫拉特蒙古诸部的能称,蒙古语oira (复数为oirad或oyirad)的汉译。蒙元时期译为斡亦剌、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偎剌,时代译为瓦剌,清代译为卫拉持、额鲁特、厄鲁特等。汉语意为“亲近”常引申为近亲者、邻近者。有的学者认为其名来自“oi-yin-arad(森林民)”一词,即拉施特《史集》所说的“林木中百姓”。此外,还有其他的解释,不一一列举。 在有明一代两百多年中,瓦剌既有千军万马乘风驰骋,大地为之颤动的强盛时期,又经历了四面受敌,陷于困境的艰苦岁月,但瓦剌人民始终顽强不息的拚博、奋斗着。本书就是要提示这一历史进程,并触及瓦剌社会生活诸方面,以献给至今尚生息繁衍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卫拉特蒙古族人民。
赵曦著的《神圣与亲和(中国羌族释比文化调查研究)》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羌族释比文化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钱安靖先生“羌族端公三坛说”的理论构架的基础上,将释比经典《德维》中对于释比经典、仪式的白黑黄色彩的观念与仪式结合起来,提出了释比文化白、黑、黄的三维结构。在此结构内,认真梳理了木比塔等十四仑重要概念,其中对“刷勒日”的调查、对“刮巴尔”的分析、对白黑黄三维结构的论述,都很有新意。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在哪里?无论世相如何纷繁复杂,时光如何流转,我们都要把根留住。长江万里,源起冰峰。你的源在哪里?假如我们连自己的根源都不甚了了,岂不愧对祖宗,有负先人?翻开这本书,溯源而上走进古老的郳国,天下郳氏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据和缘由;翻开这本书,厘清家族文化的历史足迹,炎黄子孙才能感悟中华民族千年血脉传承。……
寻访侗族大歌》内容简介:侗族作家杨曦祖籍贵州榕江宰麻乡,母亲是家乡一位歌手,杨曦从小在母亲甜美的歌声中长大。大学毕业后,有感于侗族传统文化的衰落,杨曦开始了漫长的寻访历程,20年不间断的寻访,她走遍侗乡,终于在她参加工作20年之后,以一册文笔优美的长篇宏卷,为侗族大歌的流传和保存状况,绘制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文化地图。 20年的旅程,八千里侗乡的行走,20个侗族大歌流传的地区和村寨,《寻访侗族大歌》为我们书写的远不止是一段文化和生命的传奇。
就中国传统之发展而言,清民之际乃是最重要的转型时代。这里的“民”不仅指狭义上的中华民国(北洋时代与南京时代又不同),也还包括了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帝制崩溃乃是一大转折,由此所开辟者非仅一朝一代之“更名换姓”,更具备我文明中国之步人现代世界的标志性意义。 虽然我们能看到的历史进程极其有限,但自清帝逊位、民国肇创之后,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毛泽东曾有意援用中华民国之名号,充分体现出其作为历史过程自觉者的伟人意识,可终究抵不过劝进者“开天辟地”的创新而最后重新更定国号。不过“民”之一字却始终未易,也可见出“清民易代”的长效性。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对土家族研究的专题文集,在深入考察土家族的形成及其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回顾土家族研究的历程,研究土家族的民间信仰,探讨土家族文化的特点及其文化事象,重点提出对土家学学科构建的看法和建议。全书由“历史拷问”、“信仰研究”、“文化探微”、“研究综论”部分组成,前后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全力聚焦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民族学业界创立土家学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乃至称霸之历程的书籍。它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兰勒写起,直到斡歌台罕十二年(1240)为止,共记载了蒙古民族约五百年的盛衰成败的历史。书中既有蒙古高原父系氏族制时代狩猎生活,以及与它相关的图腾崇拜现象的记载;也有从氏族发展成部落,又从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从而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的讲述;还有从狩猎文化嬗变到游牧文化的如实记录;更有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风云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从夹缝中崛起,成就霸业的全程写照。这便是该书之所以成为解读蒙古民族全貌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原因。
居住在意大利中西部地区的亚诺河与台伯河之间的伊特鲁里亚人在公元前的1000年之内迅速在古代世界中崛起,那里的矿产资源像一块磁石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商人,其中主要是来自希腊的商人,他们影响了伊特鲁里亚的政治、文化及艺术主向,使伊特鲁里亚成为了一个由独立的城邦所组成的松散联邦。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中,在伊特鲁里亚的艺术品中,以及伊特鲁里亚给西方文明留下的印迹中,都有维兰诺万时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700年)伊特鲁里亚的成分存在。
为客观地记录畲族妇女的真实面貌,《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对畲族妇女的调查仅限于武义县。本书访谈对象的重点为武义柳城畲族自治镇的妇女,同时原隶属于宣平县的桃溪镇、坦洪乡等地的畲族妇女也被列入调查范围。各篇的体例大致分为三部分:首先,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其次,附采访对象的口述实录以及相关资料;最后,对访谈内容谈谈看法。本书的研究试图既呈现出畲族族群的特色,也呈现出中国东南社会少数民族女性的普遍性,力求体现个性与共性交互的学术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 本《丛刊》的资料搜集和编辑整理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地区和单位集体进行的。早在解放初期,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各有关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开展民族工作,就曾组织民族研究方面的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过调查。l956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秉承党中央指示,进一步组织了若干调查组,对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和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1958年,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单位,在编写《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简志》、《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