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从何而来? 如何崛起? 缘何兴盛? 又因何衰亡?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当中,对于草原文明的关注度始终偏低。被忽略的草原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 实际上,数百年间纵横草原的游牧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凶悍,顽强,尚武而铁血。作为草原文明的缔造者与开拓者,匈奴于商周之际慢慢崛起,至秦汉时达到鼎盛,在南北朝以后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伴随着400年大汉王朝而共存的。 全书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跨越数百年的时间线,贯穿了54位部落首领的铁血生涯。本书论述了匈奴的存亡与兴衰,在政治格局、军事斗争、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瓦剌,时代汉文史籍对卫拉特蒙古诸部的能称,蒙古语oira (复数为oirad或oyirad)的汉译。蒙元时期译为斡亦剌、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偎剌,时代译为瓦剌,清代译为卫拉持、额鲁特、厄鲁特等。汉语意为“亲近”常引申为近亲者、邻近者。有的学者认为其名来自“oi-yin-arad(森林民)”一词,即拉施特《史集》所说的“林木中百姓”。此外,还有其他的解释,不一一列举。 在有明一代两百多年中,瓦剌既有千军万马乘风驰骋,大地为之颤动的强盛时期,又经历了四面受敌,陷于困境的艰苦岁月,但瓦剌人民始终顽强不息的拚博、奋斗着。本书就是要提示这一历史进程,并触及瓦剌社会生活诸方面,以献给至今尚生息繁衍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卫拉特蒙古族人民。
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一方面表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历史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另一方面则表明,它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有独特的文化,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鲜卑建立北魏以后,就曾和南朝争夺过“正统”。辽代史官在编史时更直截了当地指出:“疱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服中土者本同出也。”①在《蒙古秘史》这部记录蒙古族历史的著作中译者阿斯钢、特·官布扎布在译该书时,介绍了三个关于蒙古族起源的传说,其一为《苍狼白鹿的传说》,其二为《额尔古涅昆的传说》,其三为《太阳的后裔的传说》。在这三个传说中,《太阳的后裔的传说》就这样记叙了蒙古族的起源:“在天地初分之际,太阳就生了两个女儿。当黄河注入东海的时
《彝族源流》的原彝文名叫“能素恒说”,直译意为追溯彝族的根源,作为古乌撒部地(今贵州省威宁、赫章两县一带)形成并广为流传的一部的彝族历史文献,有很多个抄本在流传,除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译审王子国先生家的抄本外,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的248号、264号、370号、913号、390号、660号、249号、126号等藏书都可视为这部书的不同抄本,或分散抄本。这些藏书、抄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从记录父子连名谱的特征上看,《彝族源流》所录的谱系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一带流传的《六祖纪略》、《六祖富贵根》,赫章县一带流传的《彝族创世志》(现藏于赫章县民委)、《彝家宗谱》(有现藏于毕节市档案局和威宁县龙场镇等地抄本)比较,在内容与涵盖的范围相同的前提下,还各有千秋。
《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论述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过程。全书共四章:章考察元末至15世纪末满族先民的氏族部落组织和管理机构。这段历史是满族形成史中最乏研究、也是《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着力最多之处;第二章考察16世纪初至1616年间满族政治组织、军事组织和公共权力在部落旧制度的废墟上逐步形成的过程;第三、四两章考察金国始建到清朝奠基(1636)20年间国家制度的递嬗演进,从“八王共治”到汗权(皇权)独揽,是阐述的重点。最后得出清国家产生的若干结论。
该书通过分析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界地区的生态变迁、族群关系变动来”来展示近代”客家文化“建构的历史背 景,具体研究了山区开发与流民运动;生态变迁与族群关系;从“畲乡”到“邹鲁乡”:动乱、国家认同与“客家”文化;商业发展、土客冲突与“客家文化”等问 题。本书认为,晚清“客家文化”之所以会被建构为“中原正统文化”,明中期以来赣闽粤边界地区的普遍经历的“正统化”是重要原因,晚清时期“客家人”面对 的“族谱”、祠堂、“口碑”等文化资源其实是明中期以来赣闽粤边界地区”正统化“的结果。
《中国回族(阿文版)》内容丰富,指导具体,相信通过使用此书,可以引导教师更好地使用这套教材,能够在阿拉伯语教学中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发现阿拉伯语的特点、总结规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使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并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