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题「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通高三五宽一〇八、厚厚二八厘米。碑文三〇行,行八三至八八字不等,为释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螭首方座,且碑首雕刻七佛像,故此碑亦称为「七佛圣教序」。碑原立于长安修德坊弘福寺,唐末天佑元年(九〇四),朱温胁迫昭宗东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集王圣教序碑也和其它许多名碑一样,散落于缩建后的长安城郊野,至北宋时期,才被移到京兆城中的孔庙保护起来,成为组成「碑林」的最早名碑之一。 集王圣教序碑碑文包括唐太宗为玄奘翻译佛经撰写的序、皇太子李治(高宗)所写序记、与太宗答敕、皇太子贱答、玄奘所译心经五个部分,最后并将译经润色文字的大臣衔名也附刻于后。此碑的刻立乃是弘扬彰显佛教之意,而采取集王羲之书的形
本书从身世、磨难、婚姻、情义、征战、方略、用人、志向、亲情、功过十个方面对成吉思汗的一生进行了概括,试图从不同侧面挖掘成吉思汗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深刻剖析人物心理,还原历史事实,通过一个一个小故事,向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成吉思汗形象。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防腐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温良恭俭、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间关爱,厚德载物、不涓细流的博大胸襟,等等,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镜鉴和启迪作用。 《领导干部读经典》
本书是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和杰出翻译家冯承钧所著,该书先扼要介绍了成吉思汗的身世,既而梳理了其崛起和对诸部落整合的情况,最后较详细地记述了成吉思汗西征与去世的经过。作者既深受近代学术思想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又通晓拉丁、梵、蒙、藏等诸种文字,对史实考订比较审慎,故本书脉络分明,持论也比较平实,是成吉思汗传记诸多版本中不可多得的一种。
全书分为上下卷,共63章,精彩地再现了成吉思汗的一生。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尽量还原历史原貌、还原英雄本色,用现代经济通俗易懂地解说历史上复杂的事物关系,同时捕捉细节和人物心理,深刻剖析了主人公成吉思汗的人物性格,更理智地解析了成吉思汗的政治思考和军事韬略,与其他成吉思汗作品相比,作者根据研究成果重新塑造了成吉思汗的形象,而且解答了多年的疑问——成吉思汗为何产生征服世界的疯狂想法。此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八大名将“四骏”“四獒”,以及助成吉思汗成就千秋大业的各色“小人物”的大英雄形象。
与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堪称蒙古一代伟人。在人们的脑海中,成吉思汗几乎成了蒙古征服的代名词。提起忽必烈,人们又马上会联想到元朝的大一统帝国。成吉思汗以征服武功震撼世界,忽必烈则以文治著称天下。本书就对忽必烈的一生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还原了一位铁腕君主的威严形象,以及其中演绎出的许许多多的令人惊心动魄的事件。 本书对忽必烈的一生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人所共知,成吉思汗以蒙古的铁骑扫荡了欧亚大陆,建立起蒙古大帝国。但是,如何去统治管理一个文化先进、经济发达的地区,成吉思汗没能来及回答,忽必烈基本上解决了这一点。他在一批蒙汉臣僚的帮助下,依照汉法建元改制,所制定和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政策既为元朝的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清朝台者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经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长河中,由篡位而来的政权大都短命,唯有宋朝例外,大宋的开创者正是赵匡胤,他的传奇经历和雄才大略,向来被后人所津津乐道……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可谓中国君主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千古英雄,纵横驰骋,说不完的壮怀激烈,道不尽的叱咤风云。握一把历史的刻刀,雕琢出岁月流逝的痕迹,遗留下故国永恒的记忆。在权力、物质、欲望和人性的集中碰撞之地--权谋场中,权力角逐的惊心动魄,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如何平衡?把事情做得不同凡响,成功登顶,如何借势、造势?过人的领导智慧,圆熟的管理艺术,如何拥有? 《领导干部读史》系列丛书,立足真相,不避讳崇高,不躲闪卑劣。把权谋人物放到复杂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立体展现,着重在细腻的权力斗争情节中,表现其性格、命运、心态及处世法则,塑造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 职场官场生意场的生存状态,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状态。本系列丛书,从草根、精英和社会的大视角,深入历史文化骨髓,去发现、去实践如何做人做事做领导。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介武夫,却开创了为繁荣的文治盛世。他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比肩称雄,是一位从浪迹天涯到君临天下的传奇帝王。本书对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开创宋王朝之后,孜孜求治做全景式描绘,围绕其兵变登基,平定内乱,一统天下,文治武功以及烛影斧声之事的千古之谜做大胆推测!展现了赵匡胤代周建宋之后的十余年间恢宏而壮丽的人生。
元世祖忽必烈,元王朝的缔造者。宪宗元年(1251)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宪宗病故,他继立为汗,开始了南北统一大业。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灭亡,忽必烈将首都迁至大都(今北京),从此,一个富庶强盛、版图汉唐的大元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众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经验教训。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防腐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民族大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自强不息、精进向上的积极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温良恭俭、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间关爱,厚德载物、不涓细流的博大胸襟,等等,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镜鉴和启迪作用。 《领导干部读经典》
隋唐以來,印章藝術發展相對遲緩,是中國印章發展的衰微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隋唐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極為發達,然而這一時期的印章,在經歷了秦漠時期的高度發展和魏晋南北朝的衰落之後,并未出現再次復興的局面。隋唐官印尺寸明顯增大,且改用朱文,開始用印色直接鈐蓋于紙上,由于官印尺寸擴大,隋唐官印漸失漢篆風貌,為求章法上的匀稱整齊,往往釆用屈曲盤繞的方法以鋪滿印面,篆法拙樸,另有風格。到宋代印文盤曲現象顯著增加,多用五六叠,印文筆畫牽連交織,講究匀稱。這一格式,廷用到兀、明、清,叠數增加,愈顯呆板,没有多大的藝術意趣。值得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私印有了很大發展,是文人印的萌芽與發端。花押印在元代得到大規模運用,世稱三兀押』。元押形式多樣,多為篆刻家所效仿。 本書收錄自隋唐至清代的官印(公些
历代名家册页丛书之每册图书精选了历代名家经典册页作品40-50幅左右,通过现代制版、印刷手段,尽可能以高精度,较为清晰的画面效果,供学习者观赏、临摹之用。是一套中国画学习者能较好地与古人“对话”的实用性图书。本册图书展示的是宋人花鸟草虫的册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