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传记全面展现了成吉思汗这位有世界影响的人物的风采。对其功过是非,尤其是褒贬不一的“西征”,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探讨,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公元13世纪是一个天翻地覆的世纪,是一个战火纷飞的世纪,是分裂了四百余年的中国完成第四次统一的世纪,也是中国打破闭塞状态,真正走上世界历史舞台的世纪。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一个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蒙古族及中华民族的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 本书是在多年研究成吉思汗的基础上,重撰写的一本学术专著。 书中以外丰富的史料为基础,通过极为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真实地反映和研究了成吉思汗的一生,反映了成吉思汗君臣不息抗争,积极进取,自强自尊,勇敢顽强,恩仇必报,睥睨一切艰难险阻,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气概,肯定了成吉思汗缔造蒙古民族,统一
本书是一部从头到尾寻找成吉思汗从出生到死亡每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历史类的旅游图书,作者先后花费20余年,将《蒙古秘史》上的每一个地名都用自己的脚步去一一丈量核实,几乎将成吉思汗一生用图片和文字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而且修正了长期以来的很多错误。
本书记述了赵匡胤传奇的人生经历,描述了他所参与和指挥的各个精彩的战役,深挖掘了他成功的各个要素,比如:极强的军事谋略、极高的政治手腕、高超的驭人之术,以及他作为皇帝最难得的人性方面的闪光点——仁厚。所以,这本书里的赵匡胤将是一个立体的、全面的,有血有肉的杰出人物。
千古英雄,纵横驰骋,说不完的壮怀激烈,道不尽的叱咤风云。握一把历史的刻刀,雕琢出岁月流逝的痕迹,遗留下故国永恒的记忆。在权力、物质、欲望和人性的集中碰撞之地--权谋场中,权力角逐的惊心动魄,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如何平衡?把事情做得不同凡响,成功登顶,如何借势、造势?过人的领导智慧,圆熟的管理艺术,如何拥有?《领导干部读史》系列丛书,立足真相,不避讳崇高,不躲闪卑劣。把权谋人物放到复杂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立体展现,着重在细腻的权力斗争情节中,表现其性格、命运、心态及处世法则,塑造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职场官场生意场的生存状态,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状态。本系列丛书,从草根、精英和社会的大视角,深入历史文化骨髓,去发现、去实践如何做人做事做领导。
古意盎然的章草境界,沉着与痛快兼取,灵动与坚实并存,以章草之古厚隶意为阶,使我们在草书艺术的学习中无论进一步上取战国、秦汉草篆草隶的意象,还是下及晋、唐、宋、元、明、清诸时代杰出书家于今草、大草中率意挥写的气势,皆可在研究章草的基础上左右逢源、自由取用。本丛书所选历代章草名作,首重墨迹,兼及碑石刻本,希望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元世祖忽必烈,元王朝的。宪宗元年(1251)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宪宗病故,他继立为汗,开始了南北统一大业。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灭亡,忽必烈将首都迁至大都(今北京),从此,一个富庶强盛、版图超越汉唐的大元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题「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通高三五宽一〇八、厚厚二八厘米。碑文三〇行,行八三至八八字不等,为释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螭首方座,且碑首雕刻七佛像,故此碑亦称为「七佛圣教序」。碑原立于长安修德坊弘福寺,唐末天佑元年(九〇四),朱温胁迫昭宗东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集王圣教序碑也和其它许多名碑一样,散落于缩建后的长安城郊野,至北宋时期,才被移到京兆城中的孔庙保护起来,成为组成「碑林」的最早名碑之一。 集王圣教序碑碑文包括唐太宗为玄奘翻译佛经撰写的序、皇太子李治(高宗)所写序记、与太宗答敕、皇太子贱答、玄奘所译心经五个部分,最后并将译经润色文字的大臣衔名也附刻于后。此碑的刻立乃是弘扬彰显佛教之意,而采取集王羲之书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