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数字环绕声技术在电影中亮相,这项技术已经从影院领域普及到家庭中,也从电影领域延展到电视、音乐和电子游戏领域。然而,即使5.1环绕声已经成为视听媒介中的标准,其影响却尚未被研究充分。在研究了过去20年的影片片例以及很多声音设计师、声音混录师和声音编辑师的采访素材后,马克 凯林斯(Mark Kerins)发现5.1路数字环绕声不仅影响着声音设计,也影响了电影摄影和剪辑方式。本书在众多影片中挑选了《搏击俱乐部》《黑客帝国》《发胶》《后窗惊魂》《石破天惊》《拯救大兵瑞恩》和《致命玩笑》等几部影片进行详细分析,用以证明真正的视听手段对电影研究的价值。
现存的、公众可以看到的近40部影片证明,从1922年到1931年的早期中国电影,都属于旧市民电影,1932年左翼电影的出现标志着新电影时代的到来。1933年,新市民电影出现,1936年,国防电影成为左翼电影的升级换代版本。而1937年的10部影片表明,抗战全面爆发前,国防电影一息尚存,新市民电影则成为电影主流。《黑夜到来之前的中国电影:1937年现存国产影片文本读解》的理论贡献和实用价值在于:任何一部1938年之前的中国电影,都可以在这个体系框架中找到符合历史语境的归类定位。
《视觉传播从理论到实践》将平面设计置于更加广阔的又化环境之内,突出该实践暗含的关键争论与问题。由当今世界最重要设计师参与讨论的理论文章,都将文化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平面设计实践,帮助学生培养合理的辩证判断及消息灵通的策略,以创造可以准确反映当代时代精神的新思想。
《电视专题片创作/新世纪普通高校广播电视艺术学系列教材》前四章为电视专题片的理论探讨,既吸收了学界和业界长期积累已形成共识的知识点,也吸收了当前的新理念、新思想,保持了知识链衔接的稳定性、成熟性,也突出了理论上的前瞻性;后五章为电视专题片创作过程和实训技能介绍。其中,第五章涵盖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准备、拍摄、后期编辑三个阶段,均与目前电视台的实际操作流程相匹配,突出专业性、技能性、针对性、实战性。第六、七、八、九章为四种类型专题片的实训指导,使读者对这四种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特点、要求等有个直观的了解。《电视专题片创作/新世纪普通高校广播电视艺术学系列教材》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经验介绍,不仅能满足本、专科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能对业界人士和社会上广大电视创作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