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女科学家 击碎偏见与障碍的一生 丽塔 考威尔是美国最顶尖的微生物学家之一,她揭示了霍乱细菌的生存轨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 9 11 期间的炭疽信袭击事件中,她领导团队在细菌溯源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当她第一次申请研究生奖学金时,却被告知: 我们不会把奖学金浪费在女人身上。 由于得不到某些男性导师的指导,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她被迫更换了6次专业。 本书记录了丽塔 考威尔闯荡科学界60年来的所见所闻。从实验室里的性骚扰,到阻碍女性掌权的隐秘体制,一路走来,她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反抗不公,用智慧和勇气克服偏见,一次次击碎文化和体制障碍,为更多女性推开了科研之门。本书是任何梦想打破职业玻璃天花板的女性之书,正如考威尔博士所言: 每每被问及我哪来的时间竟发表了800多篇论文时,我就会告诉他们:我别
本书分为五章,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历史进程渐次叙述。全书尽可能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本书以历史发展的印记、朴素详实的笔触,辅以大量史料照片,勾勒出黄旭华一生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位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本书是一册给青年人阅读的科技人物速写作品集。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科技三会 上讲话指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激励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普及成为全社会共识,由此,全社会掀起了宣传科学家和科普人物、弘扬科学家精神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策划出版本项目。本书为作者原创的 见人、见物、见精神 的科学人物速写集作品。 本项目辑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在《科普时报》《科技导报》《中国科学报》等主流媒体上的科学人物随笔报道,这些科学人物包括两院院士、知名学者、科普专家、普通科技人员,遍布科技、科普各个领域。作者通过记录与这些科学人物打交道的亲身经
本书是第五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丛书之一。沈志云是我国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83年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 沈氏理论 ,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在轮轨动力学、曲线通过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和*响应等方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导向货车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为中国数十万辆货车更新换代开辟了新途径。1988年以来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能模拟400km/h高速列车运行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志云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斯梅尔是1966年菲尔兹数学大奖得主,他是一位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当代数学大师。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做出了成就,例如首先证明将球体从内向外翻转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提出了混沌概念的先声——斯梅尔马蹄等等。斯梅尔首先突破了维数障碍,在高维宠加莱猜想上取得重大进展,证明一个六维的世界有可能比一个三维世界更为简单。不仅如此,斯梅尔还是一名发起了旨在终结越南战争的反战运动的狐胆骑侠,并与美国的科学管理机构进行过维护学术自由的不懈斗争。斯梅尔有丰富的业余爱好,不但被公认为的矿石收藏家,而且还热衷于摄影、航海、登山。本书由一位十分熟悉他的数学家撰写,不但以极其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斯梅尔数学成就的迷人之处,更令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勇于追求、执着探索的数学家形象。tt tt tt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多少年来,我一直在黑暗中不停地求索,苦苦地追寻。对我而言,脉搏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是沉淀于心灵深处的一缕柔细而坚韧的情感,使我久久沉迷…… 当光明离开我的时候,我不得不面对黑暗:当光明再次降临的时候,我的人生便有了华美的色彩。这,就是我的一切,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我已经遗忘了世界的色彩和真实,我只能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纷繁和激越,我不知道现代化的都市是想像中的样子还是童话世界的翻版,我不明了明眼人的梦是否也没有颜色,但我知道我指下的脉搏是如此绚丽多彩,不管它是平民的还是达官的,我只会沉湎于它令人心醉的跳动。我摸得出脉搏的颜色和形状,我知道脉搏是生命最忠实的呼唤和节奏,对我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本书信集共收录一九二三年——一九六六年间迄今所能找到的陈寅恪致数十位亲朋、学者的二百余通书翰。本书具体讲述了与妹书(节录)[一通]、致徐炳昶[一通]、致袁同礼[一通]、致容 庚[九通]、致传斯年[七十七通]、致陈垣[十八通]、致胡适[八通]、致罗香林[八通]、致梅贻琦[八通]、致刘文典[一通]、致浦江清[一通]、致伯希和[一通]、致沈兼士[二通]、致杨树连[二一通]等内容。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对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82年,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指出,杨振宁因为创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应该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1999年,有名物理学家戴森指出,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一代大师。 杨建邺著的《杨振宁传(增订版)》由杨振宁先生审定认可,是有关他很厚实,很全面、专业的一部传记。它以翔实的史料收集、扎实的物理论述和踏实的写作态度见长,是了解杨振宁先生的人生历程、科学成就、思想轨迹的扛鼎之作。
詹天佑是广东南海县人。本书中所叙史实,均以历史文献所载为准;对于人们出于对詹公的崇敬而误传的一些事情,也在肯定詹公贡献的同时,一一列举史料加以分析、澄清;对于有关詹公的某些夸张传说,也以未有佐证而力主不载。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作者不但毫无有意夸耀乃祖之心,反而唯恐混不入实之词,有损詹公形象,以致贻误读者。因此,作者对此书的撰著,可以说是完全站在历史工作者的立场上对读者度度负责的。
达尔文不是神童,他尽瘁一生都在努力发现和证明真理。《10大传记系列1:达尔文传适者生存》通过对达尔文和亲友们大量作品以及往来信件整理创作,细致精准的描写了达尔文生命中每个重要阶段,包括5年航海考察,20多年科研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成就《物种起源》,终生致力于进化论打击“神造论”的斗争,以及其晚年著作等。以时间为线索重现生物学家达尔文精彩而传奇的一生。
本书简略地回顾了吴先生的成长过程:他求学的曲折、日寇入侵造成的灾难、好友给予的帮助、名师对他的影响、他取得的成功,等等。还介绍了吴先生的学术成就:诸多的研究领域、令人惊讶的成果、成果产生的影响、卓著的战略眼光、学术思想的变化,等等。本书还尝试介绍吴先生的学术思想:他对数学的认识、他的学术思想的实质、他对发展数学的主张,等等。使读者顺着他的战略眼光、领悟他的学术思想、了解他的主张和意图,会加深对吴文俊先生科学生涯的了解。
在这本由业余天文学家利维撰写的传记中,您将了解到博克如何从一个因不会认星而受人取笑的童子军小队长成长为蜚声世界的大天文学家,了解到他和比他年长10岁的夫人如何从在一次会议上的邂逅发展到近半个世纪生死相依的感情,了解到他是如何因能在有生之年踏上中国大地而激动不已,您还可以感受到他如何为宣传天文学而不辞劳苦,甚至多次应囚犯的要求到监狱里讲述天文学!
针灸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亘古以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长盛不衰,针灸功不可没。由于穴位难找,义要刺破皮肤,在百姓中很难推广。能不能像电视机、电脑、手机一样走进千家万户,让平民百姓都能用它来防病、治病呢? 有一天,有一个人,开始了这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这个人用了三十年的时间,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三十年的沧海桑田,他栉风沐雨,他执著前行,他无怨无悔,他志在,他就是《医魂》的主人公,生长于亘古便是京畿重地的陕西户县的西北汉子——郑明德。 令书共十五章九十三节,全景式地展现了郑明德少年、青年时期的经历。笔触从艰难的创业时期,一直延伸到主人公登上事业——他让占老的中医针灸现代化、电子化、自动化、家庭化,打破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种药物治一种病”的传统医学观念,被誉为“电子针灸之父”
这本书里出现的人和事,大多还没有被生活完全舍尽,但接力棒已被的人事接了过来;美容美发店接管了剃头挑子,大型工厂接收了零散匠人们干的活,打更人已被换成了闹钟……在民间,还可见到卖花洗衣之人,乞丐之类依然续写着古老的底层生活,可我想问:他们还能在整个社会生活的跑步前进中存有多少旧日的世故呢?伴随着生活相貌的变幻,生活的内里换了容颜,在人物和故事的更改后面,曾有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心态化作了历史。或疾或慢的演变中,一种种人生方式逐渐被放弃,那些欢语悲歌的回音,已经稀薄得成了我们心头若有若无的一丝叹息。从事实演化到回忆,只有过往了、失去着的东西才会进入审美之中。我原以为真的可以如哲人所云,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存,在过目这一篇篇文字后,才感到现实集结于身的时候只能去审被舍弃事物的美。
潘季驯(1521-1595)是16世纪中国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他一生中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27年。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认真汲取前人认识黄河、治理黄河的积极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治黄”理论和“堤防修守”的完备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我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书是作者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写成的关于潘季驯的综合性评传。 全书共分12章,分别从生平概略、治河的历史背景、前期治河活动和后期治河活动、交友和著述、工程技术思想、工程管理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维及历史地位诸方面对潘季驯的一生作了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