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与伊甸园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爱在哪里?爱与泉水和泥土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 余杰向我们讲述的,不仅是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也不仅是一段纯粹的精神体验,而且是我们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朝圣之旅。 也许你要问:这是一部小说?一篇自传?书信和日记?抑或散文与诗歌?《香草山》归属于什么文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把它作为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灵魂? 在《香草山》中,余杰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蜕变: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
《秋灯琐忆》是清代文人蒋坦回忆与爱妻关锳(关秋芙)日常生活琐事,充满风雅、才情、闲趣、诗意的散文。全书叙事栩然,文辞清淡而典雅,情感纯粹而动人心。 本书初成于蒋、关结婚第十年,成书五年后,秋芙病故。蒋坦增补其一些悼亡内容,虽然含蓄,但使原本单纯记录夫妇美好生活的回忆录,笼罩上一层隐约的悲凉之雾。此后,蒋坦全心礼佛,于四十岁时因兵乱一家被困杭城,冻饿而死。世事无常之恸,催人泪下。 本次出版以咸丰二年(1852)钱塘蒋氏巢园刊本为底本,参考世界书局1935年朱剑芒编《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标点排印本等版本精心勘校。特别邀请苏州大学老师,青年诗人朱隐山白话译注,无需古文基础,也能接近读懂。附录咸丰二年初版序,定制收录“蒋、关诗词百首”及“年表、人物传”,作为了解蒋、关的辅助。随书附赠据蒋、关的故事
《常识》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符觉可怪,是冈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费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拿不动的世界》是大橘子画的40幅画,是你不敢面对的现实,是你不愿醒来的美梦;《拿不动的世界》是东东枪写的40段话,是你早已遗忘的歌词,是你将会写下的诗篇。 《拿不动的世界》描绘了生命的40个片断,它们或关于失恋、失业、失去,或在说妥协、放弃、无力,但也有幸福、梦想和希望——来自真诚却不会喝彩的人,送给坚强而软弱的每一个人。
《在雪原与星空之间》是一本散文集,属 毕淑敏散文全集 七色暖心系列 中的一本,以作家当年的西藏军旅生活为题材写成,收集了毕淑敏女士各个不同时期的散文名作五十余篇。在这些趣味盎然、妙趣横生的回忆散文中,作者以简洁生动的笔触,不仅把中国海拔的地方 西藏阿里的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在大家面前,文中写到的那些人物和青春故事,更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西藏的军旅岁月,对毕淑敏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巨大影响,这本散文集更是直接呈现了那段岁月给作者留下的深刻烙痕。
三毛一生短暂,但经历不凡。在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辍学的她一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 《三毛集》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分为五卷:《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及《万水千山走遍》。 本卷《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录了荷西意外去世后,三毛的孀居生活,共二十三篇,展现了三毛渐渐走出人生低谷,再次坚强面对生命的心路历程。这段时期三毛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说好一起去西藏》作者抛弃了以往灵异的书写,而是通过人文的方式聆听与感知着世界高处灵魂的颤音。在该书中,凌仕江打破了以往的创作风格,更多的把笔墨触及到了灵与肉的西藏,解析西藏这个深邃的域名。他说:去西藏,不仅仅只是看看那里的山水人文,更多的是想让大家感知到雪域高处轮回生命的真谛。
大时代的观察家,个人奋斗的导师,贴身聆听导师论道。 这是一本回顾和展望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改变的书,汇集15位各界名流对大时代与个人命运问题深邃的充满现实意义的回答。这些观点视野宏阔,立意高远,极富深度、发人深省,毫无疑问,这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的清醒剂,让读者把我 时代发展 的脉络,找到 个人奋斗 的航标。 n
《寻觅中华》一书,系统的表述了余秋雨先生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除了一篇文章之外,其他所有的文章都是次发表。全书230千字。一路上写的书已经不少。由于读的人多,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盗版狂潮。 作者的书在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前些年应邀去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馆方非常热情地把他们收藏的作者的中文版著作一本本推出来向听众展示。但是,作者与妻子不得不苦笑着交换了一下眼色,因为推出来的大多也是盗版本,想必购自中国大陆。其中还有不少,是盗版者为作者编的各种“文集”。 因此作者觉得不应该再麻烦这些盗版者了,决心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出版物。更何况,重访文化遗迹时所产生的新感觉需要补充,很多当时漏编、漏写的篇目需要加入,不少自己已经不满意的文章需要删削。 为
在这本书里,饱尝了沧桑世事的卢梭终于在与大自然的交谈中,升腾起一种“甜蜜而深邃的幻想”。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被人生的灾难和孤独所压倒的卢梭,而是在自然里重新酿造生命的宁静和甜蜜的卢梭。抛弃了上流社会的利欲和浮华,他开始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深刻的剖析;不愿再干“于我根本不适合的职位”,他开始按页计酬抄写乐谱。他“悠然陶醉在大自然的妩媚之中,在一片寂静中沉思默想,只有鹰的尖叫、鸟的啼啭和山间飞泻而下的激流的哗啦声偶尔打破这片寂静”。在这种全然的寂静中,卢梭真正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在这种满足和宁静的情感中,卢梭的生命也呈现出最耀眼的光芒。晚年的卢梭,终于学会了超尘脱俗,就像他自己希望的那样,他的生命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正因为他的纯真,他最后的生命才能在大自然的感怀中散发出灿烂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最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南白:江南乡野叙事》作者朱永贞出生于江南水乡,作者怀着对江南水乡的难忘记忆和情谊,以叙事的方式,记录并重构了对于家乡的记忆,传播了江南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理和文化传统,内容可读性强,也具社会学民俗学的史料和文献研究价值。
《培根人生随笔(中英文对照本)》充满了作者对人世的通透洞察,体现了作者的观实主义与其道德理想的融合,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培根是英国17世纪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 “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创立了科学归纳法,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整个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1597年,《培根人生论》在英国首版后,即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历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译为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2000年还被美国公众评选为爱的十本著作之一。它与《蒙田随笔录》、《帕斯卡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经典。
我从小学相声、学评书,后来又唱戏,一路走下来呢,好多观众聊天儿都提到,觉得演员学问大,尤其是说书的,前三皇后五帝,谈古论今,什么都知道。--嗨,其实您不了解我们的工作特性,您甭看打从开天辟地能说到计划生育,给您说得一愣一愣的,我们这都是"记问之学",就是一辈辈口传心授下来的。 有朋友问了,评书里的那些人物,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个人吗?嗨,这玩意儿您别往心里去。每一位说书的先生,他所说的《隋唐》都是他du家的《隋唐》。有的说书先生把"罗士信"跟"罗成"说成是一个人,说他是小白脸儿;有的先生呢,说罗士信就是个傻子。 非把历史跟评书往一块儿扭,您还上班不上班?还干点儿别的不干?
继“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后,推出“阅历三部曲”《陈丹燕阅历三部曲:唯美主义者的舞蹈》《上海色拉》《蝴蝶已飞》。《陈丹燕阅历三部曲:唯美主义者的舞蹈》囊括了陈丹燕1986年至今的散文佳作,见证作者二十五年来目睹的世事,是为“阅历”。
一颗感恩之心,是人类心田中最真、最善、的种子。它发芽之后,开出爱心之花,结出智慧之果,而你的人生也将由此进入与众不同的新世界。 “感恩阅读书系”将“感恩之心”这颗神奇的种子深植于你的心田。它披沙拣金,博采百家,精选古今中外300余则感恩美文,青春真挚,气象万千。它将教会你感恩生命的赐予,感恩生活的磨砺,感恩师友的教诲,感恩青春的热情……美文之后更有名师精心讲解文章的精彩之处,指导写作技艺,从而使你收获作文的新鲜素材与写作技巧。而1000余幅精美插图,更带来非同一般的视觉享受。
自1902年出版以来,小兔彼得活泼可爱的形象,清新动人的故事内容,深深吸引了一世纪以来孩子的目光,温暖了大小读者的纯真心灵,早成为各世代家庭共同拥有的感动与回忆! 从前有四只小兔子:小福,小毛,小白和彼得,他们和妈妈住在高大枞树根底下的砂洞里,他们的爸爸因为跑进麦先生的菜园里,被做成了兔肉馅饼,所以妈妈叮咛他们要远离菜园。但是彼得不听话,跑进麦先生的菜园里,被麦先生发现,还弄丢了鞋子和有着黄铜扣子的蓝夹克,还好最後逃出了菜园,可是彼得太累了,一回到家就倒在地上睡着了。那天晚上不舒服的彼得只喝了妈妈煮给他当药吃的菊花茶,但是小福,小毛和小白却有面包、牛奶和黑莓子的晚饭可以吃呢!
梁实秋“人生有趣”三部曲之一,以“智慧”为主题,所选篇目主要表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中总结出的生活哲理与处世智慧。全书分为四部分,分别讲述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在学习、处世方面的心得,以及对身边亲友的回忆。作者将自己多年的生活体验与治学经历转化成文字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真切地认识到,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在面对和我们相似的日常琐事时,他的见解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他的眼界又能体现出怎样的大智慧。
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是我们可珍贵的财富。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对人类文明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民族文化。诗经、楚辞、诸子、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民族文化精华,跨越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我们亘古常守的精神家园。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启动,使人人诵读千古美文,直接与历代贤哲对话,这是我们汲取丰富营养的途径。每一位华夏子孙,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尊贵卑贱,当你徜徉其中,就会熏蒸渐渍,受益终身。我乐于为这套书作序,就是希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广开来,坚持下去,让中华神州大地响彻琅琅书声,营造我们中华民族21世纪的书香社会。
《青春随笔丛书 生活与友爱:华服》是青年诗人杨碧薇的散文集,其中有《没有名字的回忆》《华服》《爱情>等文章。在文中,作者展现出自己在诗歌之外的不同性格。看似拘谨的言说中,深藏着记录时光的意愿。故乡、旅行、做模特、经历地震、摆地摊……各种往事,都在她的娓娓道来中重新复苏。这是一本关于行走的书,也不仅仅是关于行走,它神秘的源头或许还是来自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