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鲁纳的所有著作中,有两本特别重要:一是早年的《教育过程》(1960),一是晚年的《教育文化》(1996)。它们代表了布鲁纳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认知主义与文化主义。因此,要认识到布鲁纳思想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认识从“认知主义”向“文化主义”转折的关键。《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收集了布鲁纳这两部重要的作品——《教育过程》(TheProcess of Education)和《教育文化》(The Culture ofEducation)。《教育过程》是布鲁纳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布鲁纳早期“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是布鲁纳文化心理学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布鲁纳晚期“文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概念是文化、心灵和教育,三者共同构成了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的基本框架。
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依靠的是一群有情怀、有智慧、有自我革新精神的教师,语文教师曹书德就是其中一位。本书讲述了曹书德在这次学校转型中的经历、故事和感悟。“走下讲台”,看似简单,其实艰难。走下讲台后,你会发现真实的教育,体会“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教育之乐。
人们普遍认为,要想改善学校的工作,其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质量。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出知识丰富、且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的学生,我们就要拥有经验丰富、能够教好所有学生的教师。但是,一直以来,培养出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是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因为教育学院资源贫乏,而且经常因其低效、缺乏系统性和不切实际而为人诟病。如果我们想要拥有能够满足当前课堂需求的教师,我们首先要有有力的教师教育项目,从而帮助教师从天工作起便足以胜任。《有力的教师教育》描述了七个极为成功、且历史悠久的教师教育项目,包括它们的策略、目标、内容和过程等。在探讨这些项目的共同特征时,本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这些教师教育项目的做法,而且还包括这些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它们的毕业生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此外,《有力的教
教师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据国外一项对在校教师的调查,教师每天做出的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决定超过1500个,也就是说,每分钟要做出三个以上的决定。面对如此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教师还可以“偷懒”吗?答案是肯定的。跟随作者一起用“懒教学法”来改良你的教学吧!在本书中,作者用“懒教学法”改良了教师在上课时常用的教学策 略、达成教学目标的方式、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形成思考能力的方式、评分及评价法、课堂用语、差异化教学的实施方式等。一点小小的改变,就给教师生活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变化,不仅能够轻松胜任教学工作,还可以快乐享受周末生活,这一切都源于“懒教学法”的精髓在于把学习的责任转嫁到学生身上,教师投入的精力少而学生却能收获更多。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基于跨界的视角,首先着重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研究,指出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内涵构成的四个要素,并从国别比较和经验借鉴的角度,对几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然后,本书聚焦于“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研究,建构了一个由静态的结构与动态的运行四对要素组成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化所需要的能力结构模型,并提出了“链式”结构的教师专业化培养培训路径。通过相关案例研究,本书还对我国“双师型”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部分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最后,剖析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选择。《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
本书立足于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加工型企业的实际情况,主要针对企业的班组长管理工作和班组现场管理实际,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基层班组管理的实战技巧。具体内容包括班组的基本特征,班组长的角色认知,班组长责任制管理,班组长的管理艺术,班组的制度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生产现场管理、工艺技术管理、生产质量管理、生产效率管理、设备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经济核算、安全管理等。本书内容全面、思路新颖、操作方便。可供企业车间、班组管理者参加培训和自修使用,也可供相关院校教学、管理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这是王晓春老师作品中思想“含金量”的一本著作,作者说它“有些教育哲学的性质”。 作者在教育网站上指导过成千上万的教师网友,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师职业和教育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对教育教学中的诸多概念和常用语存在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的理解。这很容易使教师进入教育误区,阻碍其专业成长,催生其职业倦怠。 在本书中,作者精心挑选了教师常用的100个教育专业词语和说法,仔细评说了其含义,并告诉教师该怎样做好相关的工作。厘清这些教师常用语,对于引导教师走出误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书中的某些观点可能会刺痛一线教师的神经,但痛过之后,您会发现在观点背后是作者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殷殷关怀和对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切期望。
本文借鉴解释(或理解)、建构和实践的思想,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理论思辨、历史研究、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着重探讨了教师课程创生的内涵、合理性、理论基础、历史发展、表现方式与形态、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等问题。“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术语源于“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是指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优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等,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通过批判反思而实现的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意义和课程理论的持续的主动建构。它主张教师有意识地变革课程的各要素以达到促进学生限度发展的根本目的,具有自觉性、批判性和全程性等特征。其核心思想是: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应该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当“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理念被学界认可和教师践行时,课程领域将发生重
本书是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教材。全书清晰阐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理念,探讨如何精准掌握教学目标,并详细介绍多种评价工具及其应用实例,包括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口语评价、系列表现性评价等。另外,本书还呈现了教师安排学期教学评价的实例、教学评估结果通知的方式等,并提供了日本、澳洲、美国、英国等不同教学评估通知单的范例。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由八篇组成,序篇“清华百年之路”简要地叙述了清华的缘起和发展的历程、学校的概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后续的七篇均以校园文化铭文作为切人点,、二篇,叙述了清华的名师和杰出校友的事迹,名师和校友是清华精神的主要载体,也是清华盛誉的主要体现者;第三至七篇,以典型的人、事、物分别描述了清华的校风、学风、校箴以及体现在体育和美育中的精神文化内涵。
本书研究致力于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和智能分析工具的教师教育研究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和发布的平台,为教师教育发展和政策的持续、追踪研究提供数据分析依据。从政策实施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可以科学评估教师教育政策的实效,为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建立支持、调节和监控的平台;可以为国家、地方和学校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与智力支撑,服务于国家教育教师体系创新。
本课题旨在探讨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及其背景、理论基础、基本理念和发展取向,比较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的不同特点,建构新世纪的课程研究。全书共分为7章,其基本框架如下:章,现代、后现代界说。主要分析现代、后现代的概念及其关系。第二章,现代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分析。讨论了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起及其背景,现代课程研究的基本模式、理论基础、方法论等问题。第三章,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起:概念重建活动。主要介绍概念重建活动的缘起、理论基础和概念重建学派的基本观点。第四、五章,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上)(下)。分别从课程文本的变化和后现代课程研究的不同视角展示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其中包括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等。第六章,后
《新课程下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一书,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科研发展的新趋势,是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方法指导》一书基础上的更新和提高,绝大部分内容为重新撰写,所选案例和资料也进行了必要的更新,力求其科学性、代表性、新颖性、示范性较强,希望受到教师朋友的喜欢。我们希望本书能成为广大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丰富的专家和知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