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第2版)》 当前,项目化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风向标,素养导向的项目化学习日趋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学习方式。作者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教学现状,选择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 提炼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①核心知识的再建构,②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③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④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创建了包括六个维度的项目设计框架,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时代性、本土化的特点; 针对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给出了符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大量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和辅助工具,并结合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 《项目化学习 的实施 》 在《项目化学习设计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是世界通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受到非专业统计分析人员的青睐,是教育科研人员开展量化研究的工具之一。 本书分为 教育量化研究 与 SPSS分析技术应用 两部分。第一部分 教育量化研究 重点介绍教育量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课题设计,教育调查问卷的编制和质量分析,并通过范例解析教育量化研究论文的写作过程。第二部分 SPSS 分析技术应用 设计了 问题实例 统计方法 基本理论 统计分析 结果解读 五个栏目,系统展示了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的运用方法。本书内容贯穿教育科研全流程,案例典型、解析详实、操作步骤清晰,可作为研究生日常学习教育量化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的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各行业人员学习统计方法或SPSS软件应用的实用参考书。
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 The Art of Teaching Reading)是一套全面介绍阅读教学的实操性手册,也是美国大学师范专业及培训机构的阅读教学教材,作者露西 麦考密克 卡尔金斯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长期在美国中小学校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实验。丛书介绍了阅读的内容选择,阅读的方法、策略,工作坊的组建、实施和阅读习惯的养成等,对国内中小学语文、英语教师设计阅读教室、图书馆,开展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设计阅读课程等,都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做幸福的好教师——名家名师教育访谈》是“大夏书系”编辑朱永通与21位教育界名师、名家的对话。他们既从微观角度讲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教师的站讲台之道、教师的修炼之道等内容,又从宏观角度讲述了教师应该坚持的人生价值、应该欣赏的生活意义、应该具备的品质等。文章在彰显一个幸福教师最受感动的一面时,也传递着他们的“幸福”老师之感。
《教师教学科研指南》立足教师教学科研的特点、面向教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对教师教学科研中的问题逐步展开探讨,详细讲解了怎样选题、怎样申报选题、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写作论文、怎样发表论文等内容。作者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问题,对教师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在叙述的语言上,也注重使用教师的话语方式,避免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表情达意,贴近了教师的实际需求与阅读习惯。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学者佐藤学教授积20多年来“课程”与“教师”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从质性研究与阐释学的视角,诠释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课题;提供了重建“课程”概念、重建“教师”概念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未来学校发展的构图。本书的观点不仅有助于日本学校教育的革新,而且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本书主要探讨了学校与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支持关系,促进学校校本教研不断深入发展的教研策略;课程中心与学校联合创建模式:主要探讨学校依托课程中心的专业,促进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校本教研策略;城区学校联合模式:主要探讨城区薄弱学校之间的联合校本教研以及基础不同学校之间的通过联合校本教研,实现优势互补的行动策略;农村学校联片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探讨利用农村中心小学带动乡镇其他小学开展辐射式教研的方法。
18世纪认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儿童过自己生活的权利并把生活探究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确立的“回归生活”的理念是顺应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的举措,这不仅不是轻视知识,反而是在孜孜追求知识学习的意义。它摒弃了诸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带有明显制度性格和把教育仅作为为虚幻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准备教育观”,代之以将教育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有勇气也能能力直面自己生活的“生活教育观”。在此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让儿童自由探究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本质的基本概括。 每一所学校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构建由“单学科探究活动”、“跨学科探究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构成的体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化的“课程连续体”,
《课程文化》一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首先梳理艾斯纳、施瓦布、阿普尔、古德莱德等美国著名学者的课程观,然后借鉴人类学方法将美国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归纳为“工作和生存训练”、“承接圣典”、“发展自我和精神”、“建构理解”、“思考民主主义”和“正视主导秩序”六种课程文化。第二部分依据一个统一的框架对六种课程文化进行探究,每章探究一种课程文化,主要内容包括:(1)该课程文化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课堂描述;(2)该课程文化基本观点综述;(3)该课程文化的历史沿革;(4)该课程文化关于学生、教师、内容、情境、规划和评价的假设;(5)该课程文化的实践困境和批评。第三部分反思课程文化概念框架的内在困难,并讨论如何在未来的理论探究和学校改革中应用这一概念框架。
质的研究论文究竟是什么样子?质的研究者如何在“实地”开展工作?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及选择研究对象?根据什么来建立思维框架?如何进入研究现场并与研究对象建立和保持关系?在收集和分析材料时采取何种策略?如何得到研究结论?如何检验研究结果的质量?以上种种都是质的研究的初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本书收录了四篇质的研究论文、一篇质的研究报告和一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意在为读者提供一些相对完整的质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使读者看到这些研究者是如何从事质的研究的,他们如何讲述和构建自己的故事,具有何种不同的风格。这些论文和报告因研究主题和研究者的书写风格不一而呈现不同的样式和特色,但都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教育、人生与社会的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认。
本书说的是“讲述”。讲述就是说话,讲述是把话说得好听些的一种说法。这本书特别写给做父母和老师的。当然,对于你,一个喜欢与别人交流的人来说,看看也没什么坏处。讲述是人的基本能力,讲述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讲述是人类的渴望和需要。人类在讲述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是一个释放心灵的过程。每个人都在听别人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再现和重整、建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