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开始从高速度发展进入既重视发展速度又更重视发展质量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发展转入内涵式发展与治理的新模式。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规模化集聚导致城市空间面临越来越大的人-空间-服务等矛盾,为此需要加快城市更新步伐,重视城市空间治理模式创新。本专辑聚焦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探讨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的内在关联,以外典型城市更新实践为例,总结梳理其有益经验和模式,推动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书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城市的发展演变为依据,系统论述了19世纪、20世纪上半期、战后至1970年代、1980年代至今四个时期作为一种职业与一门学科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书中参考了大量国外文献,涵盖丰富的规划实践案例与图片。本书对于我国当前借鉴西方经验,制定城市规划法律法规、进行规划决策与编制等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可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土地利用、公共管理、城市社会学、城市史等相关专业的学者进行研究的参考和基础资料,以及大专院校相关院系开设规划设计课程、规划理论课程、城市规划史、城市史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
城市建筑学是研究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及其环境的科学。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中是一个十分基本而且重要的概念。本书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知识背景,对建筑学领域中的空间公共性概念进行一番重新的审视,将人的公共活动置于公共性论述的核心地位。由此,空间公共性被定义为“物质空间在影响人们公共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属性”。通过这样的界定,城市公共空间的设置和设计成为介入各种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手段。同时一书也指出,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使城市空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公共性表述,它们分别导向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其中市民社会的公共性表述和交往活动有效地调和了现代社会的诸多矛盾,成为本书的研究的重点。本书适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阅读,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
本书在回顾南京老城历史变迁及分析南京老城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历史保护和旧城更新领域的先进经验进而提出古城南京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资源,规划首先确立了“保护优先”的发展对策,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展示置于首位,建立完善的老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确定保护名录和保护措施;其次,充分挖掘老城的土地利用潜力,以保持老城功能和容量在严格保护前提下的“适度发展”;第三,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力求改善环境质量,提升老城活力,凸显老城空间环境特色,最终实现老城“文化之都”、“活力之城”、“宜人之地”的总体发展目标。本书在城市历史保护与旧城更新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应从消极被动的保护走向积极主动的
本书在回顾南京老城历史变迁及分析南京老城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历史保护和旧城更新领域的先进经验进而提出古城南京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资源,规划首先确立了“保护优先”的发展对策,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展示置于首位,建立完善的老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确定保护名录和保护措施;其次,充分挖掘老城的土地利用潜力,以保持老城功能和容量在严格保护前提下的“适度发展”;第三,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力求改善环境质量,提升老城活力,凸显老城空间环境特色,最终实现老城“文化之都”、“活力之城”、“宜人之地”的总体发展目标。本书在城市历史保护与旧城更新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应从消极被动的保护走向积极主动的
产业园区是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聚焦于西北地区欠发达的县域中小产业园区,在总结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对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中的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进行理论与案例分析,进而结合循环经济建设和集群创导培育两大理念,构建具有实操性的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实现产业园区从规划构思到具体实施的全过程规划设计。
当代新城空间发展研究是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研究愈显迫切与重要。段进、殷铭等人编著的《空间研究(8当代新城空间发展演化规律案例跟踪研究与未来规划思考)》以新城空间发展的典型案例宁波鄞州新城的跟踪调查为基础,通过量化分析、形态模拟、访谈调查等技术方法,从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形态设计与自组织的作用表现、规划实效性调查评估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当代新城的空间发展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空间研究(8当代新城空间发展演化规律案例跟踪研究与未来规划思考)》还将视野拓展到中国当代新城的阶段特征和未来新城的发展趋势探索方面,提出中国当代新城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未来新城的若干规划原则。《空间研究(8当代新城空间发展演化规律案例跟踪研究与未来规划思考)》适用于城市研
《深圳福田中心区(CBD)城市规划建设三十年历史研究(1980-2010)》回顾深圳市中心区(CBD)三十年城市规划与实践历史,研究开发机遇,反思开发建设机制,进行详规案例分析,找出详规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有利于提高详规编制水平及规划实施效率。
“收缩的城市”是德意志联邦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计划,由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负责人PhilipOswalt、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联合完成;该计划至今仍在进行中,《收缩的城市》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原著由Philip Oswalt编著,德国Hatje Cantz出版社出版(2005年),有德文版和英文版。 从英国、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城市收缩现象无处不在。虽然近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讨论主要关注于大都市的增长,但收缩地带正在全球蔓延。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都是导致收缩的原因,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的“收缩的城市”计划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收缩过程的成因和变化进行探讨,其研究成果之一《收缩的城市》以英国曼彻斯特/利
本书紧扣当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借鉴国外规划单元开发等理论实践的思想,总结以上海规划实施平台为代表的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系统建构规划实施总控作为法定规划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概念内涵,以及城市、设计、工程、管理4个维度的策略外延,探讨其中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总控、设计总控和工程总控工作阶段。总结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滨水区、站城融合地区、数字产业园区和医学园区、中心城城市更新地区等代表性项目实践中的总控模式和技术运用,系统介绍了以规划实施技术和建设管理审批全过程交互支撑的“1 1 N”的总控工作成果体系。
如今,如同以前的功能齐全的城镇一样的HOPSCA(豪布斯卡),即集宾馆、办公楼、公园、购物中心、俱乐部、公寓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成为新兴的建筑形式。功能齐全的城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展,相互融合,相互联系,慢慢形成的,而HOPSCA是在利用了旧有城镇模式或采用了全新的建筑理念一次性形成的。《城市综合体》共精选了40多个案例,并对每个项目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对广大建筑、室内设计师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赵建彤所著的《旅游空间北京城》是针对北京这样一座超大规模城市旅游空间现实问题的大胆探索,在跨学科研究平台上,通过不同尺度和层级的分析,梳理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的整体面貌和突出问题,并吸取国外其他城市经验,探讨了北京旅游空间的优化思路与发展前景,对于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具有的现实意义。 本书适合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旅游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以及相关专业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