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案例遍及世界各地,既有现代景观设计史上的经典项目,也有富有时代感的项目。基于城市更新的视角,借鉴国内外实践成果及图文并茂的分析方法,向读者展示出如何创造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景观。书中内容分为8大部分,分别是小微空间(口袋公园)改造,社区花园改造,城市街区改造,菜市场改造,城市公园改造,桥底空间、架空层改造,旧厂房、仓库改造和滨水区、港口改造。 书中的相关案例和经验能为我国从事城市更新工作的读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感悟,为公共空间景观体系营造者和运营者提供实践参考和指导策略。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科普小书。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却未必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甚至说不清它的定义,至于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当然有兴趣知道,但该如何寻求问题的答案呢。我们需要研究历史,还需要借助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我们关心城市的发展,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关心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关心我们的所有生活。 从探究未来城的问题出发,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城市人口增长模型、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城市的层级结构、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城市的“脉搏”(在每日、每周、每年等周期中的表现)、城市向外的蔓延及向上的延伸(摩天大楼)、走向智慧城市的大转变等方面。 作者以“预测未来城市”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名,实际上带我们概览了城市科学研究的思想、手段、难题和前景。 作者列出了所有城市可能有的几大类别,深入研
城市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改造,是城市从工业化社会向后生工业化社会转变的一个必经之路,随着我国许多大城市开展的工厂搬迁和产业调整,一场城市的重构运动正伴随进行。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正在面临城市功能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关键时期,北京中心城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利用对于实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中心城区内有污染工业企业的搬迁工作,通过20多年的努力,大大地促进了城市功能与布局的优化,改善了首都的居住环境,同时,对于中心城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改造,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开展了中心城工业用地调整与利用的规划研究工作,在工业用地调整过程中突出了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引导,注意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本书为“小城镇规划设计实用丛书”的市政工程规划册。书中系统概括与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规模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反映了相关科研与教学的成果。 全书内容包括绪论、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管线综合、环境卫生等工程规划及小城镇市政规划案例分析10个部分。 本书可作为从事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工作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的教学参考用书与相关培训教材。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及扩张,文化建筑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一方面,城市中心地区的文化建筑随着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而扩建,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艺术文化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导致文化建筑不断向城郊地区扩张。所以,文化建筑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广泛,且文化建筑本身的功能也更加全面。因此,本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建筑案例,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
2000年以后,中国的老年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之中,这个趋势还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住宅以及附近的活动空间中度过,居住区室外环境对老年人来讲几乎与住房同等重要。然而日前居住室外环境设计尚未适应老龄化的悄然降临,老年人的室外活动空间不够完善,空间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影响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老年人居住外环境问题,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积极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与社会建立必要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系统地研究了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体系。从宏观(室外场地)、中观(室外空间)和微观(主要室外设施)三个层面上全面分析了老年人居住外环境的各种场地和空间的特征及其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