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的开始 :改变世界的解释》是一次大胆的、包罗万象的智力探险。戴维?多伊奇是《真实世界的脉络》一书广受好评的作者,他探索那些使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怎样运转的重大问题。《真实世界的脉络》描述了我们当前知识中深刻的4条支线——进化、量子物理学、知识和运算,以及它们带来的世界观。《无穷的开始 :改变世界的解释》将这种世界观应用于许多不同的话题和未解问题,涉及到自由意志、创造力 与自然规律、人类的未来与起源、现实与表象、解释与无穷。 多伊奇秉持坚定的理性和乐观态度,对人类选择、科学解释和文化进化的性质得出了惊人的新结论。他的立场并非来自充满希望的格言,而来自关于现实世界怎样运转的事实。他的核心结论是,“解释”在宇宙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解释的范围和造成改变的能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的创造者—
《地球科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兴城地质》包括三部分。部分兴城区域地质,介绍了实习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区域地质概况和地学野外实习资源;第二部分兴城实践教学路线地质提要,介绍了各条教学路线的主要观察内容、观察目的与要求和观察提示;第三部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介绍了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知识、工作程序、野外工作方法和地质报告编写方法。 《地球科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兴城地质》可供广大地学教师和学生在兴城野外实践教学中参考使用。
场地液化及其震害是土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预防和减轻场地液化震害是岩土地震工程中的热点问题,历来受到外学者、专家和工程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液化是造成岩土工程震害的主要因素之一。液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地表的喷水冒砂和通过地裂缝涌出的泥水,从而引起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开裂、倾斜、沉陷或隆起,地下管线与水槽上浮,河岸侧移与桥梁倒塌,堤坝/堤岸滑移,地下结构与码头设施损坏,地表破裂、变形、沉降等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同时,在外的大多数地震中,液化不导致惨重的集中损失,但却会导致广泛分布的灾害。 21世纪以来,大面积的液化震害现象及其引起的建(构)筑物和地下结构设施等严重破坏在世界各地的灾难性地震中屡屡发生,一些学者和专家对这些灾难性地震中土体的液化现象及其引起的破坏进行了广泛和
围绕地震预报,外开展了大规模的地形变观测,积累了海量的地倾斜、应变、重力等前兆数据,而关于地形变地震前兆问题的争论却日益激烈,地震预报也被纳入世界面临的科学难题之一。 地震预报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国际上个别学者提出地震不可预报的观点,但各国都还是根据自己国家的震情、灾情等需要开展地震预报研究,争取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我国是受地震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沿地震断裂带地震活动十分活跃。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人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010;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
本书以物理学规律和动力学方法为基础来解释地球气候的形成及其演变特征。主要内容包括:气候系统的物理描述,气候系统的辐射传输、能量平衡、反馈机制、敏感性和稳定性,气候系统的内部与强迫振荡,气候变化形成机理,气候模拟与预测等。 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物理气候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从事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适合于大气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人员参考。
层状介质地震波理论是化石能源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层状介质地震波理论与应用:祝贺许云先生米寿》通过汇编许云教授及其研究生、博士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方式介绍了该理论及其应用,包括地震模型与地震波传播机理、地震波正演模拟、去噪与提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速度分析、偏移成像、地震反演、时移地震等。 《层状介质地震波理论与应用:祝贺许云先生米寿》可供固体地球物理地震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LREIS)联合资助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与共享技术丛书》之一。 本书在简要介绍地球系统、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按照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重点阐述地球系统科学的数据资源体系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质量评价、分类、管理、共享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信息分类、管理与共享的广大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地质之美:经典地貌》以凝练的文字,精美的照片,向读者介绍了不同的地貌地质景观带来的震撼之美,包括丹霞地貌、卡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海蚀地貌以及人为改造地貌等,是一本向广大石油员工及社会大众普及地质知识的科普读物。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是石油地质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领域最重要的一门学科。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在广泛吸收国外地震地质解释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内容体系和结构上做了较大的改变,突出了地震地质两方面的成因分析和综合解释的思想方法,并力求反映当前国内外油气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现状和进展。 全书共8章,在介绍与解释密切有关的地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地震资料在构造地质、沉积与层序、油气判别与油田开发中的解释思路,典型实例分析。书中自始至强调如何提高解释技巧,合理差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以达到重视地下地质情况的目的。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石油地质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科研、技术人员参考。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论述遥感原理及其应用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著作。全书共15章,包括三大部分内容。部分:至第2章为遥感基础。重点阐述遥感系统的基本理论、物理概念、遥感数据源的获取、传输机理、成像规律及各类遥感信息的特征;并分别介绍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第6至0章为遥感分析方法。主要阐述遥感图像的解译、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分析方法、数据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并着重介绍遥感定量分析的方法及其模型等。第三部分:1至5章为遥感专题应用。这一部分以理论、方法、实例相结合,择用国内外典型实例,从土地、植被、水体和海洋、地表能量平衡与土壤水分、地质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映遥感信息科学的广阔应用前景。
全书共分11章。章介绍了地震图的内涵,第二章介绍了地球脆裂圈及介质强度,第三章对震源及震源参数的物理意义做了说明,第四章介绍了数字地震资料分析处理的相关知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本书的重点,第五章对目前常用的地震定位方位的原理做了介绍,其他几章对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孕震物理过程可能的主要特征和震源参数、介质参数的物理含义,对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可能应用做了展望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