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在隐蔽圈闭识别中的应用》围绕岩石物理这一核心问题,从理论模型研究到实测数据分析再到特征成因总结,明确了苏北盆地不同类型陆相沉积砂岩在岩石物理上的共性与特性并结合地震正演研究了储层参数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存此基础上,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地质目标,灵活运用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叠前同时反演、地质统计分析等技术,开展隐蔽圈闭识别和勘探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较高的勘探效益。 《地震资料在隐蔽圈闭识别中的应用》可供油气田勘探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及应用》以烃源岩研究和致密油储层相关实验为前提,以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为主线,阐述致密油的测井评价技术和地震技术;在测井上针对致密油储层“七性关系”评价,通过精选参数,建立测井解释方程和模型,利用有限的测井资料较大限度地寻找潜力层;在地震上采用地震预测的精细处理技术和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寻找“甜点”,预测产能;全面细致地总结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勘探开发技术。
《中国大地构造学》以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为主要线索,以构造事件为单位,系统地、定量化地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宏观特征,尽力把构造变形、变位的机制分析与历史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构造活动的稳定时期与活跃时期的演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大力加强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地构造的探讨,编制了一系列的各地质时代的大地构造图,尽量客观地反映了近30年来、外学者对于板块构造和中国大地构造学所做的贡献,系统介绍了具有特色的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大地构造学理论问题,如碰撞带和各类板内变形的特征与形成机制,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与岩石圈厚度变化的机制,地温梯度的变化与地幔羽的存在问题,构造作用对我、外生矿床与油气田形成的影响及找矿前景,最后对于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假说。 书后附有大量的构造变
本书为部地貌学专业辞典,以地貌学为主线,分地貌通论、构造与岩石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湖泊地貌、冰川冰缘地貌、干燥地貌、河口海岸地貌、重力地貌、地貌制图与数字地貌11个部分,全面、系统地收入地貌学及相关学科的名词术语共计1900余条,释义准确、规范,并附有学科分类目录和、英文索引。 本辞典可供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海洋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使用。
本书以固体地球为主体,系统地论述了地球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近20年来国际和地球动力学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从固体地球系统的观念出发,重点讨论了与地球动力系统有关的固体地球的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及上地幔应力状态,地球内部热过程及地幔动力学等动力学过程。 本书可供地球科学研究生,大学地球科学高年级学生和从事行星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地震反射的基本原理(第2章),确定了诸如相位、极性和井震匹配(第3、4章)等支撑地震解释的一些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界面两侧不同岩石特性对比关系是如何引起地震反射率的变化(第5章);地震资料的品质非常重要,严重地制约了地震解释的可信性,在第6章中,从解释员的视角描述了这个问题;在第7章中,列举了许多运用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技术进行不同地质情况的岩性和流体解释的例子;在第8章中,阐述了进行地震模拟的岩石物理关键要素,同时在第9章介绍了地震反演的一些概念。0章概述了地震振幅的一些重要应用,比如利用地震数据进行油藏描述,利用地震振幅信息进行远景评价和储量估算。
本书对1975年以来有关降雨-径流模型作了全面的介绍和概括。随着计算机技术性能和空间数据库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现今的建模人员有了的可用技术资源,早期的建模人员没有料到,用计算机模型可轻易表述有着诸多难题的水文过程。本书既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初级读本,又为水文技术和开发人员提供了详尽而实用的各种技术方法;其详尽地介绍了各种降雨-径流模型,包括用于实时洪水预报以及用于预报土地利用和气象变化影响的模型等,并给了一些应用实例。本书首次为初学者引入了在预报中应用不确定性评估方法,成为进行水文预报的实用工具。本书可供初学者、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水文研究和咨询人员、环保机构等阅读参考。
全书共分八章,、二章介绍地震勘探的物理基础和地质基础,第三章介绍地震波的时距关系,第四、五章介绍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和抗干扰技术,第六、七章介绍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地质解释,第八章简单介绍金属矿地震勘探、垂直地震剖面、地震层析、面波勘探、微动监测和声波探测等其他一些地震勘探方法与技术。 本书资料丰富,涉及面广,涵盖了从陆上到海上以及从能源、工程到金属矿等各个地震勘探领域,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地球物理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物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地球电磁现象物理学》主要内容:地磁场是地球固有的基本特性,它与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紧紧伴随,成为地球生物圈(包括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地球电磁现象物理学》从形态学和物理起源两个方面介绍了组成地磁场的四个主要部分主磁场、地壳磁场、变化磁场和感应磁场。主磁场约占地球总磁场的95%,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它起源于地球外核的磁流体发电机过程,构成了地磁场的优势部分,控制着地磁场的分布特征,并经历着缓慢的长期变化和极性倒转;地壳磁场(也称岩石圈磁场)起源于岩石剩余磁化强度和感应磁化强度,它与地壳岩石组成和热状态有关,也与岩石形成时期的地磁场和现今地磁场有关;变化磁场起源于电离层和磁层的电流体系,虽然只占总磁场的1%,但是它包含着有关地球空间电磁环境和空间天气的丰富信息,并为地下介质电性的探测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重点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循环观测及过程研究中的定量遥感监测和信息提取方法,涵盖了遥感数据处理、地表参数定量遥感反演、土地覆盖遥感分类、陆地净初级生产力定量遥感、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等与碳循环遥感监测技术相关的多方面内容。本书可供遥感、生态、环境、全球变化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