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壤生态功能与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是以笔者为主的研究团队十多年来从事城市土壤和有机废弃物在城市绿化上应用研究的系统总结,立足城市土壤生态功能的提升和城市有机废弃物土地利用的有机结合,依次阐明了城市土壤的研究背景、定义、分类、生态功能、组成、特点以及有机废弃物土地利用的发展史和有机废弃物土地利用对城市土壤生态功能的维护作用;重点介绍了污泥、绿化植物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物质组成、对土壤改良和修复作用以及在绿化上应用效果;简要介绍了其他可以在绿化上应用的各种废弃物基本特点、利用效果或使用方法;列举了有机废弃物在盐碱土改良、绿地消纳和绿化上应用效果的典型案例;提供了我们长期应用试验以及外有机废弃物土地应用效果的经典图片。《城市土壤生态功能与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集基础理
《测量学实践教程》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测量学实验导论,包括测量实验须知、注意事项,如仪器工具的借领、安装、使用以及数据处理与计算规则等;第二部分是测量学实验指导,共设计18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按内容与要求、仪器及工具、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实验报告、记录格式及范例六个方面编写,部分实验还增加先进仪器简介;第三部分是测量学教学实习,简述了实习目的、要求、内容、提交资料与成绩评定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地形图测绘、罗盘仪导线测量、线路测量3个实习内容进行外业及内业工作的详细阐述。每个实验和实习后均附有记录表格,测量时可在表上直接填写并计算。实验报告完成后可撕下上交。 《测量学实践教程》可根据各专业要求及各院校已有仪器设备有选择地实施。《测量学实践教程》既可配合测量学教材使用,也
《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环境学导论》吸收了近年来外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发展的成果,系统阐述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并结合学科前沿领域、热点问题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生态学基础,人口、资源与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农业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退化与恢复,环境管理与技术保障,可持续发展。 《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环境学导论》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资源与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资源与环境科研、生产、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在简要介绍了可回收再利用的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的基本性能和结构的基础上,《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及综合利用》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废旧高分子材料的直接再生利用及各种改性利用的基本原理、方法、工艺条件和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及其他综合利用的途径与对策。 《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及综合利用》可供塑料、橡胶、纤维行业及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科技人员、工人、管理人员和有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中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促进全社会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于2004年10月26~27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补偿机制与政策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环境规划院负责承办,世界自然基金会给予了支持。来自国家环保总局、世界银行、国家有关部委、有关国际组织和驻华使馆、地方环保部门以及科研院校等机构的专家和代表1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国家环保总局祝光耀副局长出席并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讲话。 研讨会围绕外有关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与法规保障体系、中西部典型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在扶贫工程计划中的作用、市场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希望乡亲们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现代除尘理论与技术》共分8章,前两章介绍了在进行颗粒污染物控制的研究与应用中所的基础和气溶胶力学基础。后6章则是根据前两章所建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讨论各种除尘方法的分离机理,阐述除尘设备的性能、构造、设计和工程应用。本书既可供设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从事环境科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还特别适合于作为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和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荒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利用20世纪70年代MSS、80年代TM、21世纪初ETM和近期CBERS四期遥感影像数据,开展了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荒漠化类型分布、演变趋势、成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建议。 《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荒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可供从事国土、林业、环境的研究人员,以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由苏少林编著的《仪器分析(第2版全国高职高专 规划教材)》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环境监测与治理 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仪器分析的应用现状 及发展趋势,立足实用,强化实践,注重能力,体现 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色。 本书共分10章,重点介绍了当今仪器分析中最常 用的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 色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离子色谱分析法 、电位及电导分析法以及电解及库仑分析法,并扩展 介绍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以及仪器联用方法等。内容全面,可供 使用者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选择。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高等专科学院、高等职业技术 学院环境类专业的教材:还可以作为从事分析检测工 作的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水危机”三个字,可以搜寻到一百多万条相关的查询。中国的水危机主要原因是缺水和污染。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已达三千多亿元。 我国的两大母亲河出现严重缺水和污染——长江源头支流之一的楚玛尔河段断流,黄河被污染。内陆湖和淡水支流和沿海伤痕累累——云贵高原湖泊滇池作为昆明的纳污水体,水质自90年代后明显下滑;太湖蓝藻爆发,无锡市民守着太湖没水喝;环渤海水域重金属超出正常标准2千倍;青岛沿海浒苔丛生 水是人的基本需求,还是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淡水正迅速成为富人专用品和赚钱工具。 基本、最不可缺少的资源——水——正在逐渐消失。事实上,全球水短缺有可能造成21世纪最严重的生态、经济、政治危机。是谁正在使这个问题更加恶化呢?
全书分为10个部分,以问答形式介绍了环境监测一般知识、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噪声与震动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监测、环境标准修订、展望等内容。
《水环境监测项目训练》内容包含水环境监测的各种方法,从样品采集到现代分析仪器使用,从常规环境监测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的分析。 《水环境监测项目训练》将水环境监测分为7个实训项目:水样采集和保存、物理性质的监测、非金属无机物的监测、金属及金属化合物的监测、有机化合物的监测、生物监测和综合项目训练,共包含45个子项目。《水环境监测项目训练》依据环境保护部的新标准和方法,结合教学需要,内容表达形式直观,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 《水环境监测项目训练》是高职高专院校环保类专业的相关课程教材,建议学时为120学时,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实际选讲有关知识,同时也可供各行各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盐碱土绿化技术》内容包括2001年9月第3届全国盐碱土造林绿化研讨会论文,2001年《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有关盐碱土资源植物的文章或文摘。这些材料,有助于线工作者引种参考。《盐碱土绿化技术》中阐述的有些花卉不是耐盐植物,如一品红、马蹄莲等,有一些是经验谈,如山东省东营市保护地栽培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盐碱土地区发展花卉产业也是良好借鉴。 在目前形势下,要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盐碱土造林绿化、西部沙漠林业的开发和 三北 防护林建设,迫切需要发挥学会的桥梁作用。因此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林学会设立盐碱土绿化分会有利于今后盐碱地区的绿化和实现科研攻关,科技协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有效地开展盐碱土绿化建设,盐碱土分会还将组织专家咨询服务组为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
《环境科学概论》由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在继承刘培桐先生等老一辈环境地学思想和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编写而成。《环境科学概论》以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并深入剖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系统阐述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规律,结合学科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及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环境科学概论》共分为四篇:篇环境概述,主要论述了环境概念、类型及环境科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篇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总结了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第三篇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重点介绍了当今环境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发展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