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出“景观”概念,如果说,艺术美的本体在意境,环境美的本体就在景观。它们是美的一般本体的具体形态。景观的生成有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的作用。自然、农村、城市是环境美学研究的视域,生态性与人文性、自然性与人工性的矛盾与统一是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环境是我们的家,故环境美最根本的性质是家园感。在环境美学的视域内,“宜居”进而“乐居”是环境美的首要功能,“乐游”只能是它的第二功能。
气候变化危及地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大威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强烈的政治意愿。2016年11月4日生效的《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新的优选气候治理机制,形成了以优选控制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目标为指引、以各国自主确定减排贡献目标和行动计划为基础、以定期优选集体盘点为激励的制度框架,极大地促进了优选应对气候变化靠前合作行动,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 当前世界各国自主减排贡献目标与实现优选控制温升2℃目标的减排路径之间尚有较大缺口,到2030年这一缺口将达约150亿t二氧化碳当量。因此,各国都必须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都将面临越来越紧迫的碳排放空间的制约,各国都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走上气候
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管理工作正受到社会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维护员工健康、安全,保持生态环境,不仅是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评估标准和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西方一些大石油公司从行为学分析和危害管理的理论人手,把“以人为本、线性管理、风险控制、持续发展”的HSE指导思想融入企业的管理运行之中,联手开发出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HSE管理体系,并逐步被各国石油公司所接受,现已公认为国际石油界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共同遵守的规则,参与市场竞争的准人证。
《生态环境美学》是关于研究“生态美学”的专著,书中从哲学、美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生态环境美学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从传统文化范式向生态文化范式的转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探讨了生态文化时代的环境价值观念、生态伦理观念、生态环境审美观念、生态存在论、生态环境美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电去离子(EDI)水处理技术,是将电渗析与离子交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膜分离工艺,属于高科技绿色环保新技术,正在电力、电子、医药、化工和环保等行业水处理工艺中得到逐步推广应用。《绿色电去离子水处理技术》以论文集的形式汇集了清华大学王方教授已发表的25篇相关论文,综述了EDI技术在制备纯水、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制备软水和废水处理等领域内的应用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近年来科研开发得到的一些创新成果,介绍了一些应用实例,也指出了今后发展方向。 《绿色电去离子水处理技术》可供电力、电子、医药、化工和环保等行业从事水处理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气候变化、饮水短缺、耕地沙漠化、贫富差距、恐怖主义……这些都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当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在本书中,拉兹洛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全新的“实在地图”,并罗列了个人以及集体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机遇和挑战、旨在帮助理解在此巨大的过渡期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大型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与深地基础科学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参加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的论文几十篇,主要内容涵盖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及研究成果。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在城市社区推动垃圾分类的核心要素,让读者掌握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技术、诀窍和流程。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通过环境科学、循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等多方学者的研究,展现垃圾分类的多重价值以及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实现城市空间转型的跨学科设计方法,并详细说明了这一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通过运用理论、技术、影像和案例研究,使其可以适用于任何城市设计项目。作者认为,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日益关注,在城市设计中引入生态和可持续性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在构建环境的过程中毕竟是城市设计者把人类与其他生物体协调起来的,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城市设计者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