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以当前环境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将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近年来环境科学的动态和进展,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以及各类污染问题及其技术控制等相关知识。《环境学概论》共分八章,内容包括:绪论、全球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大气环境和环境问题、水体环境和环境问题、土壤环境及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及其综合利用、物理污染及其防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三江源国家公园解说手册(2019年版)》从地质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民俗文化等五个方面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解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传送”给公众的“传送带”。
吴树彪、董仁杰编著的《人工湿地生态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共包括16章内容,其编纂立足于近年发表的上千篇中英文文献,通过全面和系统的文献梳理,更新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氮磷、农药、抗生素等多类污染物的ZUI新去除机理,完善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可为刚人行的年轻读者们提供ZUI新的理论指导。同时,本书还总结了近年来在传统3种人工湿地类型技术上衍生出来的20余种强化人工湿地类型变种,并归纳了不同地区工程实例技术参数,对推动当下多种强化人工湿地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本书归纳和总结了人工湿地建设和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希望对我国目前的人工湿地建设标准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提供参考。
《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环境调查战略研究》对我国地质环境调查的社会经济形势、工作进展、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外环境地质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战略分析,提出地球关键带为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图景,是地质环境研究的新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地质环境的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集成物质流分析与生态足迹方法,建立了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定量描述了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压力的时间与空间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地质环境形势、需求和挑战,提出了迈向生态文明的地质环境调查战略框架,明确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转型方向、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同时,针对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提出了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室内环境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共分十五章,主要包括室内环境卫生、室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建筑材料卫生、家居、厨房、家用电器、室内绿化、宠物、农村室内污染、消毒杀虫灭鼠、装修材料选择、室内环境污染与控制以及室内环境消费者的权益等,目的是规范室内环境质量,确保公众和室内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本书是环境工作者和环境卫生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的专业人员,预防医学专业师生的工具书,培训教材,参考用书以及各类人员的生活用书,是不同人员减少装修和工作起居等引起的健康危害,提高自身生活和工作质量的工具书。
《黄河颗粒物-水体磷和重金属的交换行为研究》编著者杨宏伟黄河颗粒物是指黄河水体沉积物与悬浮粒子,其中包括入河的黄土高原的黄土,黄河两岸的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每年借风力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沙漠颗粒物,沙尘暴源地沙漠颗粒物及沿途地表颗粒物等沙尘粒子。本书主要研究黄河上游内蒙古段主要入河颗粒物以及黄河沿程各段沉积物。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征及其评价、长江黄河源区典型高寒山区流域水文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长江黄河源区典型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变化、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植被变化、长江黄河源区陆地水文系统的变化、长江黄河源区冰冻圈环境变化、长江黄河源区概况及气候演化等。
《绿色中国(第3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绿色共生模式是实现绿色中国战略的有效途径,《绿色中国(第3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研究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机制、集成化运作技术、生态文明支撑和运作示范等内容,使绿色中国建设从理论、战略和模式进一步走向实际运作。全书共分4篇11章。篇“机制篇”,研究绿色共生模式的运行机制、制度机制和市场机制。第二篇“技术篇”,研究绿色共生模式下林业供应链及其物流的集成化运作技术。第三篇“文明篇”,研究绿色共生模式的生态文明支撑体系。第四篇“示范篇”,将绿色中国的理论、战略、模式和运作的研究成果在两个林业绿色供应链示范基地进行应用,从而为绿色共生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绿色中国(第3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的读者对象为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原理》是“十五”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原理》的配套教材,内容包括习题解答、思考题和综合练习题三部分。习题解答部分对《环境工程原理》教材中的习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答,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设计计算能力并为学生自学提供参考;思考题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的理解;综合习题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原理》适用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参考书。
本书旨在以相关经验为基础,针对采样至样品预处理环节,探讨良好质量保证的基本注意事项。本书还讨论了典型问题来源,并提供了避免问题的建议,其中着重介绍环境基质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监测。 本书共有10章,涵盖环境监测的多个方面。第l章是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原则的概述,包括监管情况。第2章讲述生物样品环境监测的采样策略方案。第3章详述地表水采样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第4章进一步延伸至海水营养盐分析。第5章介绍沉积物采样的质量保证,尤其是海洋有机物。第6章重点介绍各种海洋基质中有机化合物的采样,包括海水、沉积物、生物等。第7章介绍土壤痕量金属元素的采样与预处理质量保证。第8章讨论水生生物痕量金属元素的检测质量保证。第9章描述生物监测(植物物质的采样与贮存)的质量保证。最后,0章提出了质量
随着污染减排形势持续严峻和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共识。《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比较研究》基于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问题和协同管理的基础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基于生态环境部正在实施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管理为契机,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统一纳入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管理,实现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机融合,并整合交易管理平台。
《水系沉积物环境标准样品研制与定值技术》讲述为了解决我国环境监测和环保科研对有机污染物环境基体标准样品的急需,2007年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设立“重点流域水系沉积物标准样品研究”项目,研制优控多环芳烃和无机元素水系沉积物系列标准样品。本项目于2010年12月研制完成了6种水系沉积物系列标准样品,成功地对16种优控多环芳烃和21种无机元素进行了协作测定和量值评定,填补了我国多环芳烃环境基体标准样品空白。《水系沉积物环境标准样品研制与定值技术》是对上述项目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思想认识程
《迈向生态文明》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浙江省近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坚持保护环境、防范风险、优化发展、维护权益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了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以环境污染整治为突破口,以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全面防范环境风险为基本要求,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工作局面,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到行动的转变。
本书概述了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环境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先锋作用。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部分为环境微生物基础知识(一至三章),介绍了环境微生物资源、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营养代谢及环境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等知识;第二部分是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四至五章),主要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的特点及不足,以及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分析和具体应用等;第三部分是环境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六至八章),这部分内容既有环境微生物在传统领域应用中的一些研究进展,也有环境微生物在资源与能源替代和开采方面的探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在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书系统、简要地介绍了大气气溶胶(包括云气溶胶、雾气溶胶、霾气溶胶)污染化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化学性质、来源、形成理论、源解析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大气气溶胶中各种污染物的污染途径、化学反应、气溶胶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析方法,讨论了气溶胶中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对人类的危害,同时还介绍了有关气溶胶的荷电性、电化学现象、干沉降、湿沉降和化学清除过程,为大气气溶胶污染物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本书可作为环境大气研究、环境监测、大气环境治理、气象环境、环境化学、大气化学及生态环境等专业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环保研究机构的源解析研究人员及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浅水湖泊是重要的陆地水资源,对地区的生态水文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湖泊的形态和水文水动力条件等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湖泊从动态自然水流条件变为几乎静态水库控制入流和排放,失去了与河流及其他水体的自然水力联系,湖泊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蓝藻水华暴发日趋频繁和严重。开展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刻不容缓。 治理和修复湖泊的富营养化需要对影响富营养化的变化特征和机理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众多因素中,除了人为作用外,气候的变化和湖泊水文水动力的变化均会对其产生影响。对于浅水湖泊来说,其水.土界面的稳定性较差、无稳定温度分层、水体生产力高等特性使得水文水动力等因素的作用尤为明显。因而,在研究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的过程中,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