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综合介绍红外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及其在卫星遥感中应用的专著,内容既包括红外大气辐射传输和卫星红外大气遥感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又吸收了近10年来卫星红外大气遥感的成果,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星载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仪AIRS和IASI成功发射后,红外高光谱卫星资料在大气温湿度廓线、云、气溶胶和沙尘暴、主要温室气体遥感中的进展以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同化、灾害天气分析、气候监测研究中应用的成果。本书注重取材新颖和学科发展前沿,尤其注重其实用价值。本书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从事卫星大气遥感的科技人员学习用书,也可供相关业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废旧塑料、橡胶回收利用实例》内容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程度快速上升,国民经济以GDP平均每年9.5%的增幅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但这种快速增长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发达国家工业化在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仅短短20年的发展中便集中出现。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势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
草地唤起激情,她们是地球上很大的生物群区,代表了不可胜数的生物多样性来源,并且提供了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她们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靠前次站立和走过的地方。戴维·J·吉普森著的《禾草和草地生态学》参考了来自生态、自然历史和农业学科的大量文献,讲解了草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变,世界草地的分布和功能;从禾草的与进化到其生态形态学和解剖学结构再到生理机制;从种群、群落和生态三个尺度分别介绍了草地生态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热点;很后从草地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介绍了火、放牧、干旱等对草原的干扰以及牧区的管理和草地生态的重建。全书性强,层次分明,可作为相关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并且有助于那些禾草和草地的研究者、土地管理者以及世界各地对草原感兴趣的任何人,来理解和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球,特别是其
本书系统阐述了变质岩的类型、特征、成因机制和工作方法,可归结为三部分:篇为变质岩岩石学的基础,主要介绍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和基本概念;第二篇主要介绍变质作用类型及相应岩类的基本概念;第三篇按照等化学系列分别介绍了各变质岩类的成机制。另外,本书对洋底变质作用与蛇绿岩套岩石学、地幔岩石学,冲击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产物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不同化学类型岩石的变质作用,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以反映变质岩研究的新成果;书中后附有相关术语的英中文对照和视剖面的计算机模拟步骤,以方便读者查阅。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地学工作者,教学和科学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国际美学前沿译丛·功能之美·以善立美:环境美学新视野》首先清理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功能之美观念,然后立足于新的理论支点一一“功能之美”,对人类审美对象诸形态一一自然对象环境、建筑物与人造环境、人功制品与日常生活,以及艺术的审美内涵与机制作了全新闸释,体现了环境美学理论原点从科学之真到功能之善的全新转移。《国际美学前沿译丛·功能之美·以善立美:环境美学新视野》重新解释了美之一般的哲学内涵,从而为康德以来的西方美学主流带来性转折,促使西方美学复归于以善立美的古典智慧。
本书分为总论、方法学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大部分,每章有习题。全书涵盖了环境评价学科的基本内容,包含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如视觉影响评价、累积效应分析、环境风险评价、公众参与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并配以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书后附中英文名词索引,以便读者查检。作者对基本概念的叙述注意确切和深入浅出,对评价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内容编排上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并能正确应。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管理和其他理工科有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常备参考书。
本书是环境类专业的教材,系统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本书内容包括:化学原理,物质与能量平衡,生态系统,风险认知、评估与管理,水力学,地质与土壤资源,水质管理,水和废水处理,空气污染,固体废物工程,危险废物管理,农业与环境,噪声污染,电离辐射。本书配有大量例题,各章后附有复习重点、习题、问题讨论、补充阅读材料、参考文献等。本书具有以下特点:涉及广泛的环境问题,包含独具特色的几个章节,如地质与土壤资源、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等。注重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强调科学原理而不是具体的工程设计。综合考虑物质平衡,并将质量平衡的概念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工具。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及生物学、化学、土壤科学等专业的教材,并供从事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自从我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公布实施后,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现代自然保护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以及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农林垦殖、旅游开发、能源输送和海岸带等行业的建设项目评价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2011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19-2011)替代了该导则后,评价依据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得到了全面的应用和延续,继续在我国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纪念我国第一部生态影响评价标准诞生20周年的时候,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生态影响评价还处在较低的起步阶段。除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外,评价依据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对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所受影响的评价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