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废水 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石油石化行业不同类型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典 型工程实例等。全书由废水处理技术概论、石油工业废水处理及工程实例、石化工业废水处理及 工程实例三部分组成。重点介绍油田采油废水、稠油废水、钻井废水、井 下作业废水、石化行业 含油废水、含硫废水、含酚废水、含环烷酸废水、含氰(腈)废水、含铬废 水、含苯废水的特性、来源及外同类废水的污染防治对策和治理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废水 处理工程实例,最后介 绍了石化行业中水回用方面的相关内容。《石油石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重视对石油石化行业不同类型 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系统总结,注意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 论和新技术,同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工程实例突出其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本书可作为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传统商业活动对地球资源大量吞噬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使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面临空前挑战,而环保主义者和支持环保企业的种种措施也未能触及问题的要害。《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指出,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设计而非管理问题,创造一个可持续发情的商业模式才是我们惟一的真正出路。在该模式中,企业“对社会负责”是自我推动的,与利益化的市场原则一致,而非道德或规章约束的。《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观点新颖,耐人寻味,1998年被美国67所商学院教授评选为商业和环境学教材的名。
本书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1998—2008)创新实践经验基础上,吸纳丛书已出版各册书的成果,以国际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为起点,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理论进行了更为认真的梳理;以部分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成功案例为基础,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操作模式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叙说。为读者进一步学习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新的参考和例证;为学校与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提供较为简明的理论参考和可借鉴的实证资料。
本书内容涉及大气污染的各个方面,包括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控制的法规和哲学、空气污染指标的测量、污染气象学、颗粒物性质及一次颗粒物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机动车污染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室内污染等,并突出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的设备和工艺。本书中的许多内容是以往的大气污染控制教科书中找不到的,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工程方面的知识,也有机会学习一部分环境工作者应当掌握的科学知识,提高在“环境科学”方面的素养。 本书可作为环境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了港口环境污染的现象、危害、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港口环境保护概述、港口大气污染及防治、港口水体污染及防治、港口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港口其他污染及防治、港口环境管理法规、港口环境风险管理、港口环境监测及评价、绿色港口建设理论与实践。 本书主要作为交通运输类高等院校港口航运特色交通运输专业的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教材和港口环境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教材,还可供港口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参考。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详细地论述了保护区的概念、分类、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保护区的评价、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限度要求、受威胁的保护区及其解除对策、立法和执法在保护区管理上的作用、保护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保护区广交伙伴开展合作管理、保护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保护区生物区域规划和生态管理途径、跨界保护区和姊妹保护区建设、世界保护区发展的主要趋势等内容。其内容丰富,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供从事自然保护、生物、地理研究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其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学科》是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理论到方法,从国外到,从问题到政策,反映了中国学者在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标志着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构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书中包括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部分,涉及了环境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和前沿,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社会成因和治理污染的对策,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和问题,环境价值观等等,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开发和水电建设力度加大,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社会影响程度加深,和谐发展呼之欲出。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为环境保护参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奠定了基础,通过各界的努力,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电力发展方针有了较大转变,水电发展由“十五”的“积极开发水电”调整为“十一五”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这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是环保和水电等有关方面同志们的工作成果,是指导今后一时期水电的发展原则。 2005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发[2005]13号),提出既要通过规划环评逐步解决宏观布局的长期问题,也要出台水电环境技术政策解决当前重点开发流域的突出问题。2005年12月召开的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法、路径及应用》在调研外循环化改造路径和效率评估研究的基础上,以物质代谢分析为核心,识别出8种循环化改造的共性方法,以企业、主导产业链、园区基础设施和信息管理平台等4项改造主体为核心,提出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的系统分析框架。全书以前6批共118家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和实施项目为样本,构建了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评估了试点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针对资源加工型、装备制造型和高新技术型类别的园区,分别提出循环化改造的高效率路径和措施;同时,围绕园区循环化改造过程中的产业共生信息服务需求,在较早地开发了基于企业单元物质(原料、水和能源)代谢自底向上的功能型信息服务平台,并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国家首批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
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且也深得国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及实践的研究依然是片面和分散的,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整合,使人们很难从整体上对周秦时代生态环境状况的演变、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诸种因素等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所以对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实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周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研究》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同时借鉴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字学、哲学、经济学的成果,首次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探索,使这一漫长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
本书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构建了一种PPP模式下中小型建设项目管控体系,并结合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实战案例,按照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翔实且细致地展示了在项目策划、组织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交验管理等十四个方面具体的工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本书可作为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工程公司项目管控手册,对PPP模式下其他中小型建设项目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三江源国家公园解说手册(2019年版)》从地质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民俗文化等五个方面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解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传送”给公众的“传送带”。
宇宙起源及地外天体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地球气候变化与古环境变迁、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等。
《清洁生产审核手册》共分为两部分。部分由概述和7章正文组成,包括筹划和组织(审核准备)、预评估(预审核)、评估(审核)、方案产生和筛选(实施方案的产生与筛选)、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的确定)、方案实施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第二部分为附录,包括审核工作用表、审核报告编写要求等。 《清洁生产审核手册》充分借鉴了国外清洁生产审核原理和方法,总结了我国20多年的清洁生产审核实践方法与经验,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清洁生产审核方法与程序。 《清洁生产审核手册》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比较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清洁生产审核的原理、方法、程序和具体步骤及要求,可供清洁生产审核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办环保部门和工业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环境地质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由绪论、总论和分论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环境地质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和本教材的学科定位。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了地质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界定;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的科学理论依据及主要途径等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论部分就我国常见的12类地质环境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及危害、形成的原因、发生的地质学机理,以及防范、治理的技术措施等。 本书可作为环境地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等与地质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教师和科技人员参考。
《环境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环境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环境正义、环境运动、环境控制以及环境教育等,同时,对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范式、研究对象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这环境问日益突出的今天,本书的出版,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环境社会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社会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部分描述了环境危机的各个方面,如水土流失、水和空气污染、热带雨林毁坏、杀虫剂超量使用、物种灭绝、垃圾成山、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第二部分从工业化和现代化等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追索环境危机的起因。第三部分提出解决环境危机的整体设想和一系列具体措施。
本书紧紧围绕新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总结了世界上的严重药害事件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探讨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要求和发展方向,研究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地位、作用,详细介绍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方法,并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