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黄昏,在河边一架旧风车下,十五岁的汤姆和恋人玛丽互相偎依,啜饮着青春期的欢愉。 清晨,河里漂来伙伴弗雷迪的溺尸。此刻,他们深知自己正在被“真实的历史”吞噬。
抗战初期,国军军官谭世宁制造杀妻潜逃的假相,投靠了南京的日本特务机关。几年后,由于地下组织的一次鲁莽行动,日特务机关长寺尾开始怀疑谭的身份,委派手下偷入重庆寻觅当年的破绽。军统华东情报科科长顾知非受命应对,险象环生中他智勇兼施,眼见就要化险为夷。可是这时他却被调离陪都,随之一个惊天阴谋浮出水面,军统苦心经营多年的地下特务组织也危如累卵……
本书原名《中国1957》,是作家尤凤伟的小说代表作,十年前首版后曾广受外关注。全书以北大校园为背景,主人公周文祥被打成右派并劳改九年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反右运动中一大群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再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小说对非常年代的复杂人性做了深刻的描绘和批判,读来惊心动魄,令人沉思。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叙述方式和语言运用上亦有所创新,获得众多评论家的佳评,上海、辽宁等地报刊还曾组织座谈。
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莫瑞斯》创作于作家的全盛时期,可因为涉及同性爱,一直在作家身后的一九七一年才出版,成为这位小说大师最后公开出版的长篇小说。这部同性爱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早已进入文学经典的圣殿。莫瑞斯和克莱夫在青葱年岁于剑桥相识相恋,可是三年的相知相守后克莱夫却选择了仕途,娶了位贵族小姐,将这段感情生生离弃。仍旧坚守的莫瑞斯几乎精神崩溃,濒于自杀,在绝望中终于遇到不顾一切爱上他的猎场看守阿列克,真正的爱情使两人艰难地突破了阶级差异和社会禁忌的双重禁锢,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也成为影史经典。
他的父亲是数一数二的大富豪,他却选择做一个一事无成的倒霉小记者。 他是富豪们共同的玩物,是司机、打手,是他们的泄欲工具,是受害人,也是凶手。 这样的两个人偶然相遇了,一起去酒吧饮酒忆旧,都是些残酷的、见不得人的八卦,两个人都心怀鬼胎,都在向对方编故事,却又渴望向对方索取真相,直到那些漫长的苦难和共同遭遇的欺骗最终使他们迸发出痛彻的眼泪!所有的一切都在谈话中展开,独特的“对话波”牵动一层又一层隐秘的故事和情感,如史诗般宏阔波谲,如戏剧般诡异。
在一座或因天灾或因人祸而毁灭的城市里,只剩下一所高大坚固的建筑物,里面关押着一些妙龄少女,其中一个少女尸体暴露,似乎是献祭神的牺牲。这神阴阳同体,可以在繁殖室里生育后代。神所生下的一对孪生子女,在母亲的陪同下,走遍了上至山顶神庙,下至监狱的地下室,到处探秘。
本书的作者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就像一个奇迹。它美丽、奇妙,令人叹为现止,而且跟所有的奇迹一样转瞬即逝。而本书这本小书想做的,就是捕捉住、凝固住这个瞬间,这也需要您,亲爱的读者,一起来合作。您必须专注、耐心、投入,而且相信(相信自己,相信我们,也相信舒尔茨),因为,跟所有的奇迹一样,它很容易被错过。
长篇小说《旧地重游》描写了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家庭一家人的生活和命运。这个家族老一代的马奇梅因侯爵在次世界大战期间去国外参加战争,战后没有回国,长期和他的意大利情妇卡拉在威尼斯同居。他的妻子马奇梅因夫人住在伦敦,夫妻不睦,按照规定,夫妻不能离婚,事实上他们长期分居。他们的长子布赖兹赫德是未来爵位和庄园的继承人(与庄园同名),毕业于牛津大学,生性怪僻,他的嗜好是收集火柴盒。次子塞巴斯蒂安和故事叙述人赖德是牛津大学的同窗好友,一生经历坎坷,流落异国。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世上美好的事莫过于,我已经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对不起,我从未让你骄傲,你却待我如宝!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职业:没有假期,没有薪水,需要24小时待命,掌握各种技能。听起来很不人道,但却有数不清人正在从事这份工作——就是全天下的母亲们。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她们用柔弱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给我们生命,伴我们成长,悲伤着我们的悲伤,幸福着我们的幸福。 希望你在读完本书后,能把对母亲的爱说出来、做出来:如果你不在母亲身边,请打个电话说一声“我爱你”;如果你正陪伴在母亲左右,请拥抱她们并道一声“辛苦了”。
《一日长于百年》以荒原上某个偏僻小站的铁路工人的一次送葬经历为故事主线,把宏大的时空浓缩入一日一夜,于狭窄中激化的尖锐矛盾冲突在各个层面上考验着人性,同时激发出人心中具有永恒价值的真善美。现实、传说与科幻交错纷呈,漫话千年、广囿万里,尽显作者的缜密构思和高超技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对自身的命运及其与传统、现实、未来的各种关系产生认真的思考。 小说的情节同时在现实、传说和科幻三个层面展开。现实的层面主要写了叶吉盖、卡赞加普、阿布塔利普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叶吉盖和卡赞加普都是位于萨雷-奥捷卡大草原上的一个荒僻的铁路会让站的普通工人。构成小说情节主线的就是卡赞加普去世后,叶吉盖为其送葬的情景及其回忆。阿布塔利普命运坎坷,他参加过卫国战争,当过战俘,脱逃后在南斯拉夫游击队里屡立
《Ⅴ.》描写的人物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各自取不同的生存姿态,整部小说就像一个生活的万花筒。小说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展示了纷繁多样的场景或事件,然而所有的场景和事件都遵循着熵这条主线变化和发展,这影射着社会的涣散和无序,人类的盲目和无奈。阅毕小说,掩卷沉思,读者会深刻蜘感受到小说表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无可避免地走向热寂的历史。 品钦的这部小说在二十世圮六十年代的美国颇具代表性。当时美国的小说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变,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派。不少作家审视历史,觉得世界脱节出轨了,美国内外交困,问题成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荒唐怪诞的现象比比皆是,人的自由意志已经丧失,人的个性和自我日渐消亡。这样的时代产生不了正剧,作家只能用一种近乎滑稽嘲弄的喜剧来表达人类生存状态的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