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世人说: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对友人黎锦熙说: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这个曾文正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有哪些特别过人之处,值得这二位如此重视? 但是,近世国人中也有斥曾文正为元凶、伪君子、汉之不肖子孙的,到后来,汉奸、卖国贼、刽子手,又似乎成了判定的铁案。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其反差如此之大,大概找不出第二个。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引发人们的无限探索兴趣。那么,就让我们一道推开锈迹斑斑的历史铁门,走进一百五十年前那段血雨腥风的时空隧道吧!
《曾国藩》是唐浩明经典历史小说,被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之一。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目前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书中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的体现。
中国历史,自从夏禹以降,传到满清,中间几经革命,几经易姓,究不脱一个皇帝的范围。怎奈创业的皇帝,或有几个贤明,几个公允,传到子子孙孙,多半昏愦糊涂,暴虐百姓;百姓受苦不堪,遂铤而走险,相聚为乱,所以历代相传,总有兴亡。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从古无不灭的帝家。近百年来,中外人士究心政治,统说皇帝制度实是不良,欲要一劳永逸,除非推翻帝制改为民生不可。于是有孙中山、黎元洪、袁世凯三人出来做主,把二百六十七年的清室江山一古脑儿夺还,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一古脑儿扫清。四万万同胞总道是民国肇兴,震铄古今,从此光天化日,函夏无尘,大家安享太平了。 谁知民国二年,你也集会,我也集会,各自命为政党,分门别户,互相诋诽,已把共和二字抛在脑后;及至民国十年,苍狗白云,几已演出许多怪状……令小子手
他生于离乱之世,长于寻常巷陌,虽为一介布衣,却胸怀大志,不甘居于人下,立志学习帝王之道,成就一番伟业。他在历史机遇中审时度势,顺应时变,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首位丞相,成为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小说着力表现了李斯师承荀卿,学成事秦,通过投奔吕不韦而逐渐成为秦王殿前的得力谋士,施展军政才华,佐助嬴政一统六合的历史功绩。秦朝建立后,他又以其政治家的谋略建言郡县制,定制颁法,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作品内容生动,史料丰富,通过对李斯风云一生的描绘,映现了战国后期和整个秦国的历史画卷。
蔡东藩先生的这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从秦汉写到民国,全书共一千余回,五百多万字,写了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深受读者青睐。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对稗史、逸闻等史料的使用极为谨慎,往往要“几经考证”。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此次出版,是以会文堂1935年铅印本为底本,编辑的主要原则是保留该版本的原汁原味。除了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仅对个别的错字、标点等做了调整和修改
唐太宗李世民继承皇位后,为挫改哈密汗国赤壁保康王及隋余势力的侵犯,御驾兴师西征。在众英雄程咬金、徐懋功、侯君基、罗成等人的忠心畏佐下,李世民等人虽历尽艰险、出生入死,但终于在十年的浴舞奋战后战胜顽敌,稳固了江山,使四海安宁,天下太平。书中对众人物的刻划鲜活、生动,情节安排曲折、惊险,所用语言幽默、风趣,是一部评书味儿很浓的精彩作品。
本书是“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的一种。本书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司各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十二世纪末英国封建主义的全盛时期,书中真实地再现了中世纪英国的历史,生动地描绘了那一时代的风俗习尚和生活图景,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例如诺曼征服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萨克逊贵族与诺曼贵族之间的矛盾,以及被压迫的农民与封建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在小说中都通过人物形象作了栩栩如生的描写。总的来说,本书是一部反映和描写社会矛盾的历史小说,故事生动,情节离奇,人物形象鲜明,很值得大家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