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出现了第个突然失明的人,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一种会传染的失明症在城市蔓延,无人知晓疫情为何爆发、何时结束。 失明症造成了靠前的恐慌与灾难,一批又一批感染者被集中隔离。 食物短缺,组织崩溃,文明与尊严变得不堪一击。 人们逐渐剥离道德的外衣,陷入比失明更绝望的苦难境地。 在这些人中,只有一个女人还能看见。 她的眼睛,是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唯尚存的理智。
本书根据作者少年时在军校学习的亲身经历写成,以位于秘鲁首都利马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与扰攘的利马市为舞台,围绕着几个军校学员,描绘了学员们残酷的生活、他们与学校当局的种种矛盾。这是巴尔加斯·略萨27岁时发表的长篇小说,1962年小说尚未出版时即获得西班牙简明丛书奖,1963年出版后又获得西班牙评论家奖,使巴尔加斯·略萨一举成名。小说出版不久就在作者祖国秘鲁被禁。当时的军政府在作者母校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里烧掉1500册《城市与狗》秘鲁版。
坂本龙一在生前自传《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中,提到他曾有个梦想,想做旧书店的老板。他从2017年开始,按照自己的阅读品味,秘密建造了一间私人图书馆。这间名为“坂本图书”的私人图书馆坐落于东京某地(地址非公开),馆内收藏了一直陪伴在坂本龙一身边、为他提供创作和思考食粮的书籍。本书以文字的方式将坂本龙一的个人图书馆呈现给读者。 书中收录了坂本龙一从2018年到2022年,在《妇女画报》上刊登的连载栏目“坂本图书”全36篇文章,讲述了坂本龙一钟爱的36本图书。书中还收录了2023年3月8日坂本龙一和编辑铃木正文的对谈,“2023年的坂本图书”,读者可以从中读到坂本龙一在离世前,畅聊自己在读的10本书,以及他对于生命与阅读的思考。 本书展现了坂本龙一阅读品味,他的阅读趣味天马行空:从夏目簌石到德里达,从布列松到塔可夫
《绿房子》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长篇小说代表作,展示了作者独特的结构安排和写作技巧。小说围绕秘鲁皮乌拉城一所妓院的兴衰展开多重故事线,从政客到流氓,从修女到妓女,从孤儿到医生,从军官到士兵,从神父到妓院老板,从外国冒险家到忍无可忍起而反抗的印第安人……过去与现在、此地与彼地、对白与独白、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读者阅读时,可以同时感受到巨大的信息量与强烈的冲击力。小说初版于1966年,先后获西班牙文学批评奖与罗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后者堪称西班牙语小说奖的皇冠。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伟大的俄国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的作品,是享誉世界的小说作品。 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未完成的作品,在他完成第一部作品之后,正准备开始创作第二部的时候,因为搬动书桌用力过猛而导致血管破裂身亡,然而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已经是文学目前对人性探索和挖掘深度独一无二的旷世奇作。 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
她是摇篮中窒息而死的女婴;她在战后凋敝的维也纳度过困顿的少女时代;她在政治上觉醒,投身运动,又在肃反中失去一切;她回到东德,成为人民作家,在掌握话语权的巅峰猝然离世;她活到九十高龄,失去了记忆,而养老院之外已是另一个国家……她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帝国、两次大战、五次死亡,从世纪之交的加利西亚犹太小镇,到“一战”后的维也纳、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再到重新统一的柏林,有的她被热爱,有的她被背叛,有的她淡入历史,被人忘却。全书五卷,每一卷都以她的死亡结束,其后每一卷又重新想象假如她活了下来,可能拥有怎样的人生:一个婴儿小小的坟茔,本可以和阿尔卑斯山一样大。在看似不可避免的历史动能中,所有这些“假如”的总和意味着什么?一切终将逝去,句子被烧成了灰,足迹会消失,最后剩下来的是一个生命坚不
雄心勃勃的城市青年为何远遁海岛,宁可与世无争度过此生?男人为了不被指责地甩掉未婚妻,在爱的旗帜下慢慢耗尽她的耐心。 想征服男人的女人却输给了一只风筝!伪善的绅士面对求助,不动声色地阴险着…… 本书从小说巨匠毛姆所著一百多篇短篇中精心遴选二十三篇代表作。作为现代社会的冷静观察者,毛姆用他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解剖人性,世俗男女们,在一幕幕悲欢冷暖的短章里,出演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传世角色。
我移动,是为了保持事物的完整。——马克·斯特兰德《一个人的暴风雪》为马克·斯特兰德诗集《我们生活的故事》的续作,收录斯特兰德后半生(1980—2012)6部重要诗集,包括《诗选》《持续的生活》《黑色港湾》《一个人的暴风雪》《人与骆驼》和《近乎隐形》,辑录逾百首佳作。该诗集是当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作品、《波士顿环球报》年度好书。马克·斯特兰德,影响一代美国诗人的桂冠诗人,一生获奖无数,其诗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他被称为“深沉的异化哀悼者”。他机敏、克制,以深刻的智慧讲述我们被遮蔽的生活故事:有关现代生活的孤独、被异化、焦虑,以及面对广阔世界时的无力感。
书号:9787559675606 书名:小说机杼(刷边版) 定价:6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充满暴力和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
小说以凄凉悲惨的基调,展开了故事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涅丽一家的悲惨命运,一条是娜塔莎一家的不幸遭遇,而使这两个家庭毁灭的罪魁祸首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他诱拐了涅丽的母亲,骗去了涅丽外祖父的全部家财、最后导致涅丽一家三代人全部含恨而死。他又诬告娜塔莎的父亲,使其倾家荡产,娜塔莎也被公爵的儿子诱骗。作家愤怒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现实,对社会底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小说充满了阴暗、悲惨、呻吟的调子,作家在保持其19世纪40年代作品风格的同时,在这部小说中,开始了驯顺、忍耐、宽恕,自觉自愿受苦难以洗刷心灵的说教。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主导思想——基督教人道主义开始形成。
《玉米人》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主要开创者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代表作品,堪称艺术精品。故事的主线是印第安人与土生白人因为种植玉米而产生的矛盾与斗争。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是为了糊口和生存,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玉米由人变化而成,而人依靠食用玉米生存。土生白人却并不这么想,他们种植玉米只为牟取暴利。为此,以加斯帕尔·伊龙酋长为首的印第安人同白人势力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书中还讲述了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小故事,譬如马丘洪的传说和野狼邮差的传说。马乔洪在去寻找未婚妻的路上被一团萤火虫包围而消失,传说他变成了幽灵,全身闪闪发光,常常出现在被点燃的玉米田里;野狼邮差的妻子离奇失踪,失魂落魄的邮差在寻找妻子的路上迷失在了群山之中,据寻找他的村人说,他已经变成了一头丛林野狼。
马修·麦康纳出生在一个父母随时会吵架,下一秒又如胶似漆的奇葩家庭。十八岁,在澳大利亚一个怪异寄宿家庭做了一年交换生,从此成为素食主义者。二十多岁作为演员出道,同时改装了一辆一九九六年产GMC萨瓦纳厢式货车,开始从加拿大到危地马拉的公路浪游,穿越美国四十八个州。两次因为一个梦,义无反顾前往梦中的亚马孙河和非洲大陆,摒弃一切社会身份,体验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原始状态。在演艺事业蒸蒸日上时,拒绝不感兴趣的浪漫喜剧片约,放弃一千四百五十万美元片酬,长达半年颗粒无收,只为表达转型的决心,接拍真正想拍的电影。四十三岁,出演《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演好一位艾滋病患者,五个月减重二十二公斤,以精湛演技荣膺奥斯卡影帝。五十岁,去往得克萨斯州的原始沙漠,离群索居五十二天,在的孤绝中写下这本《绿灯》。他
贾斯珀·格温,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有讲故事的迷人天赋。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四十三岁的某一天,在散步的途中,他突然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了厌倦。不久,他便开始一步步地从原来的生活中退隐了。在西班牙小旅馆度过了一段漫无目的时光后,他回到伦敦成了一个生活中的隐形人。他从经纪人老友汤姆那儿找来一个名叫吕蓓卡的女孩,帮他一同置办工作室,为一些人“写”画像,进入了一种孤寂而缓慢的生活。有一天,老友汤姆得了重病,并在格温为其“写”完最后一幅画像后猝然长逝。此后,格温先生消失了踪迹。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从格温先生决意自我消隐的那一刻开始,一段跨越漫长时光的寻找自我之旅开始了。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它,才能让心不再漂泊。
经历失明症瘟疫的首都城市里,又一场新的白色瘟疫蔓延。选举投票这一天,首都大雨滂沱,委员们焦急不安。姗姗来迟的选民们,投出了少有的意外结果。政府大感震惊,四处调查却一无所获。终于有人意识到,这一切也许是因为,我们遗忘了曾经的苦难,而在统治者看来,这就是一场新形式的失明症,它与前一种失明症具有同样的破坏性,他们管它叫作——复明症。关于《复明症漫记》,萨拉马戈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场持续的灾难,我们配不上生命。我们不能忘记也必须看见,人性中含有残酷的一面。我们必须捍卫维持良知与清醒的空间。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我们怎么可能在思考不公、苦难和痛苦的同时,不感到有道德义务去改变我们正在思考的东西?我们人,以及作为公民的知识分子,有义务睁开眼睛。
《月亮与六便士》 我 查尔斯 斯特里克兰,一个普通的中年证券经纪人。 为了逃避这庸常的生活,我抛妻弃子,横渡英吉利海峡,去了巴黎。 到了异国他乡,我贫病交加,但我明白: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终有一日,我踏上了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 在岛上,我又一次地步入了婚姻,但好在我终于画出了一幅世上罕有的佳作。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大病,继而是一场大火。 终于,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大街上,我看到了月亮。 《面纱》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为了逃离20世纪20年代伦敦浮华却又空虚的社交圈,凯蒂随丈夫费恩来到了中国。在此,孤独的吉蒂和迷人的已婚男子查理发生了婚外情,当费恩发现时,为了报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代表作。小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船长、教授、捕鲸手等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它诞生在真正的潜艇诞生之前,不仅让读者如痴如迷,事实上也给后来的工程师们在制造真正的实用潜艇时以有益的启发。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曾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写于1865~1866年,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一部,全书共3卷70章。 小说故事发生在1864年,讲述了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在一次偶然当中,得到了两年前遇险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为了搭救落难的格兰特船长,格里那凡爵士自行组织旅行队,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一起踏上了寻找格兰特船长的旅程。 整部小说跌宕起伏,情节引人入胜
为什么我感受不到爱,为什么我阴郁而忧愁,为什么我不能成为和其他人一样的正常人? 这是马尔切罗质问自己一生的问题。 他出生于一个冷漠的家庭,隐秘的暴力倾向和与众不同的性别气质让他从小倍感痛苦。而一场意外的暴力事件,令他愈加坚定了回归正常的决心。 成年后,他也和千万民众一样,支持相同的党派,有一份正常的工作,与普通家庭出身的女人结婚…… 是否随波逐流,生活就可以走上正轨,可以隐去一切异常,让自己藏身于众人之中? 同流者明白:他绝望地寻求随波逐流,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同,而他从未接受过自己的不同。
秘鲁男孩里卡多对生活没有远大的抱负,他奉行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但在他单调的生活中也有奇遇,那就是他用整个一生去维系与坏女孩的爱情。因为这场爱情,他变成了一连串惊悚冒险和风流韵事的男主角。在这场马拉松式的漫长爱情故事里,略萨巧妙地呈现了1950年代的利马、1960年代的巴黎、1970年代的伦敦和1980年代的马德里,既讲述了坏女孩如何不停步地追逐财富和权力,也反映了在她从享乐到堕落的四十年岁月里,东西方世界的不同角落里正在发生的神奇、非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