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的“新月派”在国外的影响,作者帕特丽夏·劳伦斯女士让我们透过英国现代主义的镜头欣赏中国艺术,透过现代中国的眼睛审视英国的现代文化瑰宝。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写作,或绘画,或游历 为了揭示艺术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通过研究作品,而且还把视角转向了他们的私人信札,其中不乏被前人忽略的资料,劳伦斯教授在她的中英调研之行及艺术的自我发掘过程中,将它们经过爬梳剔抉次呈现给读者。她用英语首次完整地记录了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之间的浪漫故事。书中展现了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寓言式的旷达不羁和自我沉醉,还呈现了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种族主义倾向(主要针对比中国人肤色更深的有色人种)。
《别林斯基选集》根据苏联科学院出版的十三卷本《别林斯基全集》,并参照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一九四八年版《别林斯基选集》三卷本进行编选和翻译,主要内容包括论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及其他俄国重要作家的评论、一八四〇年至一八四七年的年度文学总评、对当时俄国文学中某些错误倾向及作品的批评,还有部分对西欧文学的评论。凡别林斯基较重要的论文都尽量编选。读者通过这六卷文论应可基本了解别林斯基的文学观点、主要著作、他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巨大影响。这些文艺理论著作对于我们研究俄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无疑将提供最重要的根据,对于我国的文艺创作也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应该说是一份颇有分量和价值的文学遗产。本书是《别林斯基选集》(第6卷)。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金圣叹继承了文学评点派的优长,其评点的《水浒》和《西厢记》以文笔诙诡流畅,见解别致尖刻,艺术剖析细密深入,而且融入个人思想情感,因此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甚受广大读者的欢迎。金圣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是很独特的,具有的反传统倾向,其意义在中国现代新文学运动之后才渐渐被发现并给予肯定。
《别林斯基选集》根据苏联科学院出版的十三卷本《别林斯基全集》,并参照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一九四八年版《别林斯基选集》三卷本进行编选和翻译,主要内容包括论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及其他俄国重要作家的评论、一八四〇年至一八四七年的年度文学总评、对当时俄国文学中某些错误倾向及作品的批评,还有部分对西欧文学的评论。凡别林斯基较重要的论文都尽量编选。读者通过这六卷文论应可基本了解别林斯基的文学观点、主要著作、他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巨大影响。这些文艺理论著作对于我们研究俄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无疑将提供最重要的根据,对于我国的文艺创作也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应该说是一份颇有分量和价值的文学遗产。本书是《别林斯基选集》(第6卷)。
本书规模宏大,展示出自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灿烂成就。本书部分分册自1989年以来就已陆续出版。现重作装帧设计,全套七册以崭新的面貌一起推出。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这个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如刘勰与《文心雕龙》、钟嵘与《诗品》等,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的剖析,展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多彩的灿烂成就。
本书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的“新月派”在国外的影响,作者帕特丽夏·劳伦斯女士让我们透过英国现代主义的镜头欣赏中国艺术,透过现代中国的眼睛审视英国的现代文化瑰宝。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写作,或绘画,或游历 为了揭示艺术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通过研究作品,而且还把视角转向了他们的私人信札,其中不乏被前人忽略的资料,劳伦斯教授在她的中英调研之行及艺术的自我发掘过程中,将它们经过爬梳剔抉次呈现给读者。她用英语首次完整地记录了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之间的浪漫故事。书中展现了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寓言式的旷达不羁和自我沉醉,还呈现了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种族主义倾向(主要针对比中国人肤色更深的有色人种)。
本书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的“新月派”在国外的影响,作者帕特丽夏·劳伦斯女士让我们透过英国现代主义的镜头欣赏中国艺术,透过现代中国的眼睛审视英国的现代文化瑰宝。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写作,或绘画,或游历 为了揭示艺术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通过研究作品,而且还把视角转向了他们的私人信札,其中不乏被前人忽略的资料,劳伦斯教授在她的中英调研之行及艺术的自我发掘过程中,将它们经过爬梳剔抉次呈现给读者。她用英语首次完整地记录了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之间的浪漫故事。书中展现了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寓言式的旷达不羁和自我沉醉,还呈现了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种族主义倾向(主要针对比中国人肤色更深的有色人种)。
本文拟从最基本的材料爬梳入手,打通文史界限及中国古代文字中诗、文、小说、戏曲的体裁壁垒,对其中的书写作广泛的搜集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层面全方位透视现象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书写的作用及文化意义。为使研究建立在比较扎实的实证基础之上,笔者较为重视文史互证、文献学及表格统计等方法,意在为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明清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开辟一个新渠道。
本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词学研究丛书”第二辑“民国时期河南大学词学名家文丛”之一。杨易霖(1909~1995),本名雨苍,四川犍为孝姑人,曾入北京大学学习,受到章太炎点拨,后拜入邵瑞彭门下学词。1931年邵瑞彭到河南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杨易霖追随而至,进入河南大学继续研习词学。此外,他还参加了邵瑞彭组织的师生词社唱和活动,其唱和词结集为《山禽余响》。邵瑞彭在开封去世后,杨易霖返回四川从政,遂淡出词学研究领域。本书是部全面汇集整理杨易霖词学文献的著作,内容包括《周词订律》《词范》《杨易霖词》《紫阳真人词校补》《读词杂记》。其中,《周词订律》是中国词学史上部四声谱兼平仄谱的词谱著作。本书的整理出版,希望为词学研究者深入了解词学家杨易霖的学术成就提供帮助,为词律学、词选学、道词研究等领域的进一步发
《视角与方法:中国文学史探索》是中国文学史学者蒋寅在还历之年回顾数十年学生历程、检阅自己学术成果的结集。全书以三十一个个案为基础,收入《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及其研究》《吏隐:大历诗人对谢朓的接受》《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陆游的沉寂与走红》《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等多篇代表作,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国文学史基本理论、基本观念的探讨,二是对具体文学史问题的分析,三是对个别作家文学史意义的揭示,四是关于文学影响和接受的研究。由于涉及文学史研究的诸多方面,遂冠以文学史探索之副书名。
当代人创作和欣赏中华诗词,应先认知何为声韵“双轨制”。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后进行文字改革,使中国汉字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与飞跃。1958年正式发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体现在声韵方面,现代汉语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新四声代替古人历来沿用“平、上、去、入”的古四声,因此形成名为“平水韵”的古四声与以普通话(简体字)为标准的新四声双轨并行的声韵模式。 汉字声韵自古到今一脉相承,稽古溯源,诗韵亦随着古人最初四个声调的界定以及歌咏形式的发展,相继有编辑的韵书问世。从称为“韵书之祖”的《切韵》,继之《唐韵》《广韵》《集韵》《韵会》《韵略》……直至宋之《韵府群玉》,明之《洪武正韵》,清之《佩文韵府》。时过境迁,这些韵书多已散佚。 当今,我们说“诗韵”就是“平水韵”,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