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与方法:中国文学史探索》是中国文学史学者蒋寅在还历之年回顾数十年学生历程、检阅自己学术成果的结集。全书以三十一个个案为基础,收入《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及其研究》《吏隐:大历诗人对谢朓的接受》《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陆游的沉寂与走红》《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等多篇代表作,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国文学史基本理论、基本观念的探讨,二是对具体文学史问题的分析,三是对个别作家文学史意义的揭示,四是关于文学影响和接受的研究。由于涉及文学史研究的诸多方面,遂冠以文学史探索之副书名。
《别林斯基选集》根据苏联科学院出版的十三卷本《别林斯基全集》,并参照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一九四八年版《别林斯基选集》三卷本进行编选和翻译,主要内容包括论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及其他俄国重要作家的评论、一八四〇年至一八四七年的年度文学总评、对当时俄国文学中某些错误倾向及作品的批评,还有部分对西欧文学的评论。凡别林斯基较重要的论文都尽量编选。读者通过这六卷文论应可基本了解别林斯基的文学观点、主要著作、他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巨大影响。这些文艺理论著作对于我们研究俄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无疑将提供最重要的根据,对于我国的文艺创作也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应该说是一份颇有分量和价值的文学遗产。本书是《别林斯基选集》(第6卷)。
本书著者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达半个多世纪,在研究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写下了一系列论文。本书所选论文,一方面着重介绍学习、研究的切身情况、体会,另一方面评介若干重要的专书、专著。目的在于指导对古典文学有意深造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使他们打好扎实的基础,具有学习、研究古典文学的独立工作能力。 全书内容按性质分为六辑,它们是:一,学习、研究、撰述方法概论;二,研究情况和体会;三,关于古代散文;四,关于古代文论;五,总集专书评介;六,古文论专著评介。 著者认为,对有志于深造古典文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关键是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在确定选题后,能找到各种有关的材料;能读懂这些材料,对其内容有准确的理解;能运用理论(特别是文艺理论)来分析这些材料,产生自己的看法
本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词学研究丛书”第二辑“民国时期河南大学词学名家文丛”之一。杨易霖(1909~1995),本名雨苍,四川犍为孝姑人,曾入北京大学学习,受到章太炎点拨,后拜入邵瑞彭门下学词。1931年邵瑞彭到河南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杨易霖追随而至,进入河南大学继续研习词学。此外,他还参加了邵瑞彭组织的师生词社唱和活动,其唱和词结集为《山禽余响》。邵瑞彭在开封去世后,杨易霖返回四川从政,遂淡出词学研究领域。本书是部全面汇集整理杨易霖词学文献的著作,内容包括《周词订律》《词范》《杨易霖词》《紫阳真人词校补》《读词杂记》。其中,《周词订律》是中国词学史上部四声谱兼平仄谱的词谱著作。本书的整理出版,希望为词学研究者深入了解词学家杨易霖的学术成就提供帮助,为词律学、词选学、道词研究等领域的进一步发
本书收录了2010年至2020年间刊载于韩国文化艺术季刊杂志《高丽亚那》中的27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大多获得过重要文学奖项,其作家均为韩国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作品发表时间跨度较长,涵盖主题多元,写作手法多样,能够较为立体地展现韩国当代短篇小说的现状。
本书立足生态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文化属性,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书写的生命维度、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话语实践、《瓦尔登湖》与中国当代生态散文、欧美诗歌与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创作的再审视等方面,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进行了富于新意的分析,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怎样回归文学本位、如何拓展更为宏阔的研究视野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本书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的“新月派”在国外的影响,作者帕特丽夏·劳伦斯女士让我们透过英国现代主义的镜头欣赏中国艺术,透过现代中国的眼睛审视英国的现代文化瑰宝。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写作,或绘画,或游历 为了揭示艺术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通过研究作品,而且还把视角转向了他们的私人信札,其中不乏被前人忽略的资料,劳伦斯教授在她的中英调研之行及艺术的自我发掘过程中,将它们经过爬梳剔抉次呈现给读者。她用英语首次完整地记录了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之间的浪漫故事。书中展现了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寓言式的旷达不羁和自我沉醉,还呈现了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种族主义倾向(主要针对比中国人肤色更深的有色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