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世界戏剧艺术的教程。作者身为中国位戏剧专业博士,长期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以其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扩容了他在十年前于台湾出版的《话剧结构新探》作为给中国大陆戏剧教育的课本。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叙事性结构”,针对戏剧的形式、美学价值等作客观的阐述。下篇的“剧场性结构”则以开放的文风讲述了一百年来的戏剧。作为戏剧教育的理论性图书,本书以专业、客观、全面为特色,对于正在研究戏剧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值得推荐的。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于 1926 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七章,将清代词学的派别分为浙派和常州派,并从选本、评语、词谱、词韵和词话的角度进行分析,论及清词之兴盛“直接南北两宋”,是近代学者将“词学”作为学科的重要著作。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主要介绍以下问题:文学研究所为什么 中落?和丁玲这位个性独特的著名作家来主持有关系。那个地方,曾因丁 玲而闻名遐迩,又因丁玲而成为是非之地。文学讲习所整风时,有人提出 :“文讲所从成立到现在,共变动五六次。……历次变动与文艺界的矛盾 和宗派有很大关系。”但是,如果换周扬或其他人来办又怎么样呢?安在 丁玲头上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可以没有,但是,他能把文学研究所办成 真正培养作家的文学摇篮而不是文艺党校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类政治 运动、党内斗争、文艺运动,已经成为阶段性的循环秩序。文学研究所岂 能是世外桃源?《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作者邢小群通过对大量当事 人的访谈,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重新审视了这段特定的历史。
黄瑞云寓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内容的广博,在于它思想的深邃,在于它敢于干预现实的胆略和勇气。他寓言思想内容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在于他首先是一位学者,具有渊博的知识。 黄瑞云寓言固然也用了不少传统题材,但其表现手法总是比较新颖,不会落入旧套。尤为重要的是他使用了他人从未用过的题材。 黄瑞云发表了地多篇寓言,本书仅选了一百三十三篇,不到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不能说黄瑞云寓言的精粹之作只有这一百三十三篇,但这一百三十三篇确实是精粹之作。作者的点评主要是对作品的写作背景、意图,以及与黄瑞云本人有关的情况作一些说明,而不在于评论,更谈不上研究。作者采取“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办法。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作者大量采用了黄瑞云的原话;关于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旨意,作者可以篇篇向他请教。
这部著作的成书,得益于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学习和思考,也得益于各位师长的教诲和启发。成书付梓之际,掩卷之余,仍不禁万分感慨。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许多值得感激之人,又一一出现在眼前。 首先出现的是一位身材高挑,穿着永远一丝不苟,带着贵族气质的学者,他就是我的博士生导师王晓路教授。正是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的学术素养得以提高和体系化,在成长的道路上,时时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本书的主要思想,得益于与老师的讨论,得益于老师的启发。 接着是一位身材不算高大、却浑身透着干练和热情的学者,他就是比较文学界的著名学者曹顺庆先生。正是曹先生带着我们“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让我们接受中国文化经典的熏陶,“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词”,我们的学术储备多有赖于先生的教诲
《文学论略/近代名家散佚学术丛刊 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通过对 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有别 , 骈体、散体各有所施 , 周秦以来文章之盛衰 三个部分来讨论文学命题,其中 著作之文 指一书中各篇互有联系的文学作品, 独行之文 指每篇各自独立的文学书籍。全书一气呵成,立论新颖,论述周详,是章太炎文学思想的一次集中阐述。
宋词作为古典诗词百花园中 妙的一朵奇葩,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容可以唤起人们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 富于高瞻远瞩精神的情感。这在李煜、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六位 富于深情的词人的作品中表现得 充分。因为这六位词人都是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在写词,其词作可说是他们内心真情的流露,读他们的词作可以了解他们一生的情感趋向和心灵律动,让心气浮躁的现代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为此,《人生自是有情痴--宋词之美》在这里重点选取这六位词人的词作进行情感解读。其他词人如晏殊、欧阳修,词作也颇有特色,但写词毕竟只占他们人生的很小一部分,他们是政治中人,只用生命余力写词,词作不足以反映他们全部的生命情感。 《人生自是有情痴--宋词之美》由马银华所著。
宋词作为古典诗词百花园中 妙的一朵奇葩,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容可以唤起人们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 富于高瞻远瞩精神的情感。这在李煜、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六位 富于深情的词人的作品中表现得 充分。因为这六位词人都是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在写词,其词作可说是他们内心真情的流露,读他们的词作可以了解他们一生的情感趋向和心灵律动,让心气浮躁的现代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为此,《人生自是有情痴--宋词之美》在这里重点选取这六位词人的词作进行情感解读。其他词人如晏殊、欧阳修,词作也颇有特色,但写词毕竟只占他们人生的很小一部分,他们是政治中人,只用生命余力写词,词作不足以反映他们全部的生命情感。 《人生自是有情痴--宋词之美》由马银华所著。
本书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是史学大家吕思勉所著的文学专著,采用新的学术观点和著述方式研究宋代文学,指出宋朝文学主要涵盖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是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以及文学史的深刻研究的部分展现,是其时宋代文学发展史自觉建构的代表作品。
《人间词话典评》成书于1908年,百年来的寂寥悲戚,早已在远去的风中飘散无踪。再读此书,好似月下听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地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我们都会在那烟尘中慢慢老去。远处的烟尘下,不经意间我们又看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背影,但他只是转过身,慢慢消失在时间的河流当中。
本书作者为文史大家,其谈文学,多从文化思想入手,注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本书三十余篇,上起古诗三百首,下及近新文学、有考订、有批评。各篇陈义、详略皆不同,均随意书写,非一气贯注。惟会通读之,则见出中国一部文学演进史;而中国文学之特性,及各时代各体各家之高下得失之描述,也见出作者之会心及评判标准。
半学年的课时容量,适合新闻、文秘、广告、影视等多个专业的教学安排。多声部的文学史叙述方式。创新性的声音,满足师生对文学史复杂性的直觉与想象,激发探索热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的《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为我国文艺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公约守则用书。该书从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建设委员会章程等出发,就各文艺协会文艺工作者如中国戏剧工作者、中国电影工作者、中国音乐工作者、中国美术工作者等的职业道德、自律、行为守则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诗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王铁钧编著的《诗词写作入门》面向在校大、中学生及广大诗词爱好者,通过格律知识的介绍和经典作品的讲解,使读者理解诗词的格律特点和写作方法,感受诗词艺术的无穷魅力。 《诗词写作入门》选讲的诗词以形式和内容并重,既注重选取名篇佳作,覆盖不同的题材,关注文字的可读性,又要照顾到诗词格律的基本形式和各种变化。
范曾是一代书画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组邀请范曾先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录制了〔中国国画之美〕、〔中国诗词之美〕、〔中国书法之美〕。节目播出后引起观众广泛关注,反响热烈。本书是范曾先生上述节目的文字整理版,并附有著名主持人王利芬与范曾先生的对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用是大家;二、书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候,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
“来与我共同漫步,一起穿过这多汁多叶的叙事之林吧……”有了我们的游伴或导游安贝托·艾柯,谁又能拒绝这样的邀请?在这本趣味盎然的书里,我们将和他一起去探索小说形式和手法的复杂与吊诡。艾柯用一个小说家的技巧将我们诱入其中,让我们成为他的合作者,一同创造他的文本,或一同调查小说的一些最基本的机制。一个文本怎样发出寻找理想读者的信号?它又怎样通过它的风格和声音,来为作者找到舞台上的位置呢?“模范读者”和“模范作者”之间关系如何?叙事又是怎样带领着我们,一步步迷失于其深不可测的空间之中? 艾柯将枯燥的、令人望而却步的符号学和叙事学变成了一种智力的游戏和知识的愉悦,并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他作为一个读者的秘密—从童话到福楼拜,从爱伦·坡到曼佐尼,从乔伊斯到普鲁斯特,从伊安·弗莱明到米奇·斯皮兰
本书作者为文史大家,其谈文学,多从文化思想入手,注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本书三十余篇,上起古诗三百首,下及近新文学、有考订、有批评。各篇陈义、详略皆不同,均随意书写,非一气贯注。惟会通读之,则见出中国一部文学演进史;而中国文学之特性,及各时代各体各家之高下得失之描述,也见出作者之会心及评判标准。